从货币逻辑来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货币超发”问题? 这篇文章我们来讲货币是怎么过剩的?上一篇文章当中,我通过一种极其另类的角度,但实际上也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的角度,解读了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有着密切关联的,当然我们也会从极其新颖的角度来解读货币是怎么过剩的。 重复我之前的重要理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过程,在社会利益无法平衡分配的情况之下,势必是一种贫富差距拉大的表现结果。而各个国家的货币增长的基础依据是,就是我们经常所提到的通货膨胀目标2%,但有些人往往会把通货膨胀目标2%理解为商品价格会以每年2%的速度上涨,这是极其错误的。而这里的2%代表的是每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的额度,其根本依据是,每年经济体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产能扩张,也就是说,产能扩张多少,货币供应量就应该扩张多少。对应的结果就是一年之前一块钱能买一个鸡蛋,一年之后一块钱依然能买一个鸡蛋,尽量保持这样子的水平不变,才可以迎来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就是我们经常从官方口径当中得知的货币稳定性原则。 但普遍的一种解释是,如果商品的价格没有上涨的趋势,人们的消费就不可能发生在当下,也就会存在消费停滞的风险。实际上这种逻辑属于一种空想主义,再比如大部分经济学家在节约用水这个问题上,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提高水费价格。这就是迷信价格驱动可以带来最有效的社会调控,但这样子的认知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 这里我们就要回归到经济快速增长过程当中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经济快速增长?从数据上来看,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产能不断的扩张,由于产品技术的不断迭代,所塑造出的消费热潮。那么这就会导致产业扩张的速度往往会超过通货膨胀目标的速度,这就会出现通缩现象。但实际上这是自由市场规则当中最为有效的一种规则,那就是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商品。但由于这些产能和商品已经存在,市场规则就会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进而导致通缩现象的出现。再次强调这是良性竞争的结果,不是通缩危机的理由。而聪明的国家,往往会对通货膨胀目标进行实施修正,来匹配其产业扩张的规模,来维持货币的稳定性。 但这里面有很多细节性问题,而这些细节性问题其决策比重非常之大。比如某些国家,会把货币通胀与产业扩张规模的百分比进行相减,通过政策资金的投资,尽量使得这一数值维持在2%左右的水平。这也就出现了,一般国家会通过年终结算,重新订立通货膨胀目标,但依然还会维持在2%~5%左右的区间内。而采取我刚才所阐述的计算方式的某些国家,他们的通货膨胀目标,永远是恒定的2%。 搞清楚这一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当下的货币供应量过剩的问题。由于国家的结算周期是一整年,但是在这12个月的时间之内,会发生很多事情。比如我上篇文章所提到的,美国人疯狂的花费美元来采购世界商品,就会带动生产制造业国家扩张产能。一旦美国人不愿意花费美元了,就会导致生产制造业国家的扩张产能属于无效扩张,更精准一点的描述是负债型扩张。而这件事情的发生往往时间极短,甚至有时候都不满一个月。这对于结算周期是一整年的国家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也就是政策应对严重不及时的问题。 这就会导致某些国家通货膨胀目标设定过高,直接导致其本国内的货币供应量超出标准,违背了其维持货币稳定性的一贯性原则。此时聪明的国家总是会有后手的准备,比如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于外汇管理局的管理,并不是谁想用就可以用。就是因为这样子的管理存在,会有额外的外汇储备作为备用。投放入市场。回收大量超发的人民币。 但问题就在于,投资已经产生,如果提前撤出投资,就比如美国资本会随时随地的将海外投资的美元撤回美国,这就是为什么各个非美国国家在发行货币时都要以美元作为抵押物来发行,而这一操作当中最关键的点就在于,海外投资的美元换成人民币之后,需要及时的将这笔美元购置成美债来进行储备。这样在美国海外投资资金准备撤出时,我国央行就可以售出美债,归还其美元投资的金额。美元的问题,这方面我们就不予提及了,就比如美债收益率时会随着市场波动而变动,这会导致我们在支付美元海外投资资金撤出时,会额外付出一笔美元外汇。但这不是关键角度,国内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操作实务当中,往往是违背经济学规律的。就比如国内的投资已经产生,突然面临撤资的问题,就会出现企业的大面积问题爆发。此时就需要国有资金对于相关企业的支持,使得相关企业进行产能调整,或者是像高科技领域和高技术领域进行发展,其本质问题就是要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找回曾经的产品优势,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但这会导致政策资金未按原计划,不仅没有撤出市场,反而会疯狂的涌入市场。这是货币供应量超发的一个原因。 由于字数限制的问题,另外一个市场原因,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进行解读。
从货币逻辑来解读,为什么会出现“货币超发”问题? 这篇文章我们来讲货币是怎么过剩
依柔谈国际
2025-01-24 12:23:5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