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读经典看 2024-09-21 12:02:52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天中节、女儿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汉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

除汉族外,藏族、回族、壮族、苗族、彝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

其一是说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端午源自屈原一说,流传最为广泛。

《端午》这首诗,是唐朝诗僧文秀最有成就的一首诗了,其中写的就是屈原之死和五月端午的来历:“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北宋大臣、文学家张耒(读作lěi)的《和端午》,大体上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节日期间,民间有采药、赛龙舟、吃粽子、挂香袋、插菖蒲、挂钟馗像、饮雄黄酒等活动,或煮水沐身以祛暑避邪。

“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草药。

把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在门楣上插上艾叶、菖蒲,是为了防蚊虫、祛病辟邪,所以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挂香袋和插菖蒲的作用大抵相似,就是为了驱虫、保安康。

钟馗,原是岁暮时张挂的门神,中国民间常挂钟馗画像辟邪除灾,从古至今都流传着“钟馗捉鬼”的典故传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清代成为端午之神。

农历五月,天气湿热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认为是“恶月”。因此,端午时节悬挂钟馗图像是有深刻寓意的。一方面,辟邪,通过悬挂钟馗图起到驱妖斩鬼的效用;另一方面,避瘟,钟馗一直被当作驱除疠疾的神祇受到民间的广泛信仰。

而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又和屈原有关。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都涌到汨罗江边。男人们纷纷划起船只,在浩淼的江水里来来回回地穿梭着打捞他的身体。

这种活动后来演变成赛龙舟,在我国南方水乡之地非常流行。

关于竞渡的诗歌,唐代特别多,如刘禹锡的《竞渡曲》、张建封的《竞渡歌》、卢肇的《竞渡诗》……

女人们早已准备好了饭团、鸡蛋等食物,将它们“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鱼龙虾蟹给喂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那些饭团用楝树叶包起来,外面缠着彩丝,就像现在的粽子一样。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魏晋时已很盛行,到了唐宋已成为端午节的名食。

有一位老中医,他竟然抱来一大坛雄黄酒,说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

农历五月,气温逐渐升高,百虫纷纷出现,病毒也滋长起来,所以避毒除害也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

避邪驱毒,各个地方的方式不尽相同,最普遍的是做布老虎和佩戴香囊。

其中沐浴、缠彩丝、戴挂香囊这些习俗,大概是在宋朝时期形成的,因为宋时的文人墨客描绘得比较多。

如,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陈义的《菩萨蛮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许文通的《端阳采撷》最为全面,把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黄酒、佩戴香囊这些风俗全囊括了:“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真是一首好诗!

附:

竞渡曲

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

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竞渡歌(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0 阅读:0

读经典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