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说从今以后再进高校的人,好比 2019 年以后买房的那样一批人,都属于高位接盘。关于这个说法,我不是说完全绝对地赞同,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认可的。 主要是由于我们现在高校可延揽的人才太多了,有海外的、海内的各种人才已经饱和了。现在一个二本的院校都敢实施非升即走,这时候可能说有些人就会有疑问,说高校的性价比没有之前那么高了,而且提出了各种苛刻的条件。那为什么大多数博士还是一股脑地扎进高校的求职面试中? 就比如说我之前离职的高校,每个老师工资可能就那几千块钱,为什么大多数老师还是在坚守岗位上,辞职的人还是那么少呢? 其实这里边儿就有一个羊群效应。很多博士看起来很牛很厉害,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也很有逻辑性。但大多是博士期间的一些经历带给我们的某种自信。只有一个高学历并没有让我们从内而外去重塑。我们大多数人还是遵从我们骨子里边儿的那个性格。所以我们骨子里边儿都有从众的心理。 就比如说我,我认为我自己是够有个性了,但是我博士毕业的时候还是会像大家一样,首先首选高校。虽然说现在高校有很多苛刻的条件在,但是它安稳。我们有多少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安稳,而去企业或者说去创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足可以劝退一帮人或者一批人。还有就是,只要不去碰那种压力比较大的学校,不去签对赌协议,有一些小学校或者说排名比较靠后的学校,还是有一些机会可以躺平的。 最后一点是大家的定义以及标准不同。就比如说我离职之后开始做抖音,我之前的有同事就刷到了,就跟我聊天。他说,我认为我们现在这个单位还挺好的,那是他认为的。那我和一起离职的这些人,会认为这个单位是不满足我的一个生存条件的,所以大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总之,我们现在的高校肯定没有像以前那样资源那么丰富,老师待遇又好,自由度又高。我有个忘年交朋友,他是某大学的教授,就每次跟我聊天的时候他就会无意之间透露出来,他的状态很好,就很自信。他自己说过这样一番话,他说他在外头是不愿意把自己的教授身份亮出来的。第一他收入特别高,第二是有社会地位,第三他有许多房产和资源。所以他生怕亮出来之后有一些女孩子会扑他。 而现在有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也是不愿意在外头说出自己的身份的,就比如说我之前的一个男同事。就是因为他在高校里边当老师,收入低,被女方家长知道以后,就强烈地要求被分手。整体下来的话,青年教师跟老教师可能差了几个级别,所以说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别执着于进某个高校,进去了之后也不一定怎么样。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说从今以后再进高校的人,好比2019年以后买房的
岚岚看商业
2025-02-20 21:16:37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