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武昌老社区的巷口,看着张婆婆守着她的菜摊发呆。 青翠欲滴的苋菜整齐码在竹筐里,带着露水的黄瓜还沾着泥土,可路过的人连脚步都不曾放慢。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跟着母亲来买菜的清晨,那时的菜摊前永远挤满了挎着菜篮子的街坊,此起彼伏的砍价声里透着烟火气。 如今这份热闹被社区团购的冷链车碾碎了。昨天刚在手机拼团抢到九毛九的土豆,今早就有人把菜送到单元楼下。年轻人痴迷于直播间里"产地直发"的吆喝,却看不见菜摊上带着虫眼的青菜才是真正的自然馈赠。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社区团购在武汉的渗透率突破65%,那些凌晨四点就蹬着三轮车去批菜的老人家,终究敌不过资本补贴下的价格战。 城市管理者的善意有时也成了温柔的枷锁。上个月城管给流动摊贩划定了"便民疏导点",可位置偏偏选在背阴的巷尾。 我常见李大爷佝偻着腰把菜筐搬进搬出,就为躲避正午毒辣的日头。更无奈的是某些"标准化改造",统一发放的塑料筐替代了祖传的竹篾篮,电子秤取代了老杆秤,这些"进步"反而抹去了市井交易特有的温度。 最让我心酸的是老人们眼中的困惑。他们不懂为什么年轻人宁可在手机里种虚拟蔬菜,也不愿触碰真实的泥土芬芳。王奶奶至今保留着用稻草捆菜的旧习,却不知这种环保的方式正被超市的保鲜膜淘汰。时代的列车呼啸而过,留下这群银发菜农站在月台,守着最后的倔强。 或许我们该在追求效率时留些余地,让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菜篮子,继续盛放有温度的生活。
我站在武昌老社区的巷口,看着张婆婆守着她的菜摊发呆。 青翠欲滴的苋菜整齐码在竹筐
强者思维进阶几
2025-02-25 16:16: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