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崇拜形成的三个阶段:柴望祭天—泰山封禅—祭祀泰山

维岳谈旅游 2024-05-26 03:49:43

1.泰山崇拜源自远古“柴望祭天”,因其地处当时的统治中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而成为柴望祭天的中心。

原始崇拜源自人类对自然、对祖先的一种自发的尊崇。《尚书》记载,父系社会后期,舜为部落首领时,要祭祀“六宗”,即天宗:日、月、星;地宗:山、河、海。

“柴望”是最早的祭天仪式,是原始崇拜与社会统治相结合的产物,最高统治者每年到各部落巡查,称“巡狩”。到泰山时,舜在山顶亲手点起柴火祭祀天地,并四面环望遥祭。“燔柴以祀天”,谢天之恩泽,佑民之安然。

同时,各部落首领则在自己区域内最高的山顶遥祭泰山。既体现全民信仰,又体现最高统治者的威严。显然,“巡狩”和“柴望”结合,是部落一体化的体现,是原始国家的雏形,各部落有了共同的信仰,形成了向心力、凝聚力,最终为华夏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出现奠定了宗教和世俗的准备。

这说明在原始部落联盟时期,泰山已经成为柴望祭天的地点,只有最高首领才能在泰山柴望祭天,其他部落首领只能在自己区域内的山顶遥祭泰山。

泰山位于黄河下游,地理、气候、生态适宜,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传说的“三皇五帝”中,有伏羲、黄帝、舜和颛顼等四位出生在泰山周围,多在泰山周边建立统治中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泰山周边,先后产生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远古先民,在漫长的信仰过程中,形成共识:日出东方、东方主生。而泰山具备“六宗”所有要素,并屹立东方,从而形成统一的泰山崇拜,逐渐演化为各部落共同的神山。

此后,“柴望”泰山成为历代君王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成为君王的专利和标志,是君王亲自主持和最高国家性祭祀典礼。

为避免“柴望”泰山泛滥,对神山不恭,慢慢约定俗成“柴望”的基本条件:天下一统、太平盛世、天降祥瑞。《史记》、《尚书》等典籍记载了炎帝以来七十二王祭祀泰山的资料。孔子说,“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可见泰山在君王心目中的位置。

最后一位君主周成王祭祀泰山后,华夏大地陷入春秋战国混战时期,奴隶制社会土崩瓦解。这以后600年,祭祀泰山成了空白。

2.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开始了“封禅泰山”的历史。

秦始皇即位第三年,巡视东方(即古之“巡狩”),并循“柴望”泰山之规,创造出一套自己的祭祀礼法,即封禅泰山。“封”即在岱顶聚土筑圆台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禅”即在岱下小山丘积土筑方坛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义。

据《史记封禅书》载,秦汉以前即有封禅祭祀活动,因年代久远,“其仪阙然堙灭”,沿至秦汉,封禅遂成大典,至唐宋仪礼臻于完备。

秦始皇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仪式完整的泰山封禅大典。秦始皇令在岱顶“立石颂秦皇帝德”,碑文宣扬他一统天下“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的丰功伟绩。

此后,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历朝皇帝登封泰山,正史均有记载。现在的泰山玉皇顶有“古登封台”,则是历代帝王封禅告祭的遗址标志。

3. 自宋真宗封禅之后,帝王只祭祀,或遣使祭祀,不再封禅泰山。

清康熙三至泰山祭拜,两次登顶;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上岱顶,冠绝诸皇。

元明以后封禅制的嬗变,加之朱元璋恢复泰山神封号,民间祭祀泰山兴盛起来。碧霞元君崇拜迅速兴盛,明、清时,元君庙遍及全国各地。

天地交泰、万物相代的泰山,自古被认为是与生命初始、万物复苏、朝代更替相系之所,被视为“后土大德”“三重空间”之本体、“中和之道”、“命运同体”之代表,是“天人合一”、“国泰民安”之象征,是“道德伦理”、“文化经典”之源头,素有“文化圣地”、“文明家园”之美誉。

5000年的祭祀历史,泰山由最初的柴望祭天之地,慢慢就变成了国人心中承载厚重历史的神山。

0 阅读:4

维岳谈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