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大魏吴王黄武四年(225年),吴首任丞相孙邵去世,众臣提议,由辅佐孙策、孙权两朝,且功勋卓绝的张昭继任丞相。但孙权却以丞相事烦、张昭性刚为借口,改由江东大族顾雍为相。这样,张昭至死也没做到丞相的高位。
电视剧《三国演义》张昭剧照
一、年少发名张昭,字子布。彭城国(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人。彭城国属徐州刺史部辖下。
张昭少年好学,博览群书,善写隶书。他曾师从白侯子安学《左氏春秋》,与琅邪(治开阳,即今山东临沂)人赵昱、东海(治郯县,即今山东郯城)人王朗一道闻名于世并相互友好。
白侯子安事迹不详。
赵昱为人至孝,潜心好学,后被察孝廉,以三署郎(光禄勋属官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所辖三署中的郎官)补莒县(今山东莒县)长,在此政绩卓著。徐州牧陶谦辟其为别驾从事,赵昱不从,陶谦以强相逼,赵昱才赴任。后朝廷以赵昱为广陵(治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太守。赵昱在广陵,察张纮为孝廉,但却受到陶谦的疏远。后赵昱被丹杨(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人笮融所害(参见)。
王朗的名声则大得多。他被陶谦举为茂才,后被辟为徐州治中从事。朝廷以王朗为会稽(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太守,但其后被孙策击败。之后他应曹操征,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曹操封魏公,王朗以军祭酒领魏郡(治邺县,即今河北临漳)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曹丕篡汉建魏,以王朗为司空(参见)。
张昭与这二人齐名,可知他也是这一类人物。
张昭少与王朗、赵昱齐名
二十余岁后,张昭被郡里察为孝廉,但他推辞不就。后来汝南(治平舆,即今河南汝南)主簿应劭倡议为以往君主避讳,引起包括张昭、王朗在内的众多士人加入。张昭认为,避讳之事,应不过五世,此论受到徐州才俊、广陵人陈琳的称赞。
徐州刺史陶谦后举张昭为茂才,张昭依然不就。陶谦认为这是张昭轻视自己,就把他给抓了起来,后经赵昱尽力营救,他才免于一难。不过后来陶谦亡后,张昭还是为其作了篇言辞恳切、大加赞美的悼文(参见)。这也是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评价张昭有“有古大臣之节”的一个表现。
在之后,张昭身上的这股刚正纯朴古人之风,表现得更突出。
二、师友之谊汉献帝初平三年(193年)、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以为父报仇为由,两次率军进攻徐州,所过屠城,泗水为之不流(参见)。徐州士民多南逃扬州避乱,张昭也随之南渡长江。
这时,孙策正开拓江东,他遇到张昭大喜,即拜张昭为校尉,待以师友之礼。后来,孙策又以张昭及广陵人张纮、秦松、陈瑞等为谋主。这其中,张昭、张纮并称“二张”,而张昭地位更尊。孙策更以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并与他一起升堂拜母。
孙策与张昭有升堂拜母之谊
所谓升堂拜母,就是进入后室,拜会对方母亲。这在古时,就大概等同于是义结金兰,视对方母亲为自己母亲。孙策曾与周瑜“升堂拜母”,不过孙策和周瑜同岁,而张昭比他们大了近二十岁,孙策却依然视之如同辈密友,并将军政大事,全部托付张昭(参见)。
由于张昭在士人中的影响,北方士大夫来信,都对他进行特别的赞誉,甚至归功他一人。张昭坐镇后方,他得到这些信件,却有些惴惴不安:把这些吹捧自己的信件压下吧,怕别人说他有私心;把这些信件呈报上去吧,又恐不妥,他一时有点进退两难。
不过孙策却是一点猜疑也没有,他笑着对张昭说:“当年管仲相齐,众人开口仲父、闭口仲父,齐桓公却因管仲成为五霸之首。如今子布大贤,而我能重用,不正也可成就我的功名吗?”——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理是这个理,但真正能做到不忌手下之能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做到?也因此,孙郎“阔达听受,善于用人(陈寿语)”的风采,更令人神往!
三、谋谟深重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重伤。临终前,他找来张昭等人,托后事于其弟孙权,孙策当时甚至说:“如果仲谋(孙权字)不能担大事,君便自取之。如果实在不能成事,慢慢退过长江,也足可自保无虞。”
孙策此托,与二十三年后的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足可相互辉映。
张昭受孙策遗命辅佐孙权
在这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张昭一方面向朝廷上表,寻求朝中正式任命;一方面发公文给所控制的各郡县,以稳定民心。同时,他下令各地驻军,各守其职,不得妄动。
孙权这时还沉浸在失去兄长的悲痛中,不能立时理事。张昭却看到了危急,他对孙权说:“作为承继者,重要的是能担负起先辈遗志,以广大功业 。如今天下动荡,群寇占山,孝廉你怎么能如常人一般,去肆意放纵自己的哀伤呢?”
孙权此前曾被吴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太守朱治察为孝廉,所以张昭如此称呼他。而张昭所称“天下动荡、群寇占山”是指,孙策亡后,江东士人蠢蠢欲动,山越武装占山为王,孙策所置庐江(治舒县,即今安徽舒城)太守李术招降纳叛,甚至孙权堂兄孙辅(孙坚兄长孙羌之子)也与曹操暗通款曲,当时的形势可谓岌岌可危(参见)。
张昭止住孙权悲声,亲扶他上马,侍卫列队而出,然后巡视各营,众心这才稍安。
这时正在官渡前线与袁绍鏖兵的曹操,也送来利好消息。他以朝廷名义,拜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张昭又以他的威望,安抚百姓,交接士人,各方这才渐渐平定。后孙权每次出征,都以张昭镇守后方,并总领府事。后来黄巾余党又起,张昭又率军讨平。
孙策亡后,张昭讨得曹操表拜孙权的讨虏将军封号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亲率大军发动苐一次合肥之战。战中孙权以张昭率别部攻匡琦(今江苏宝应),又令他督领诸将,攻破豫章(治南昌,即今江西南昌)贼帅周凤于南城(今江西南城)。此战,孙权攻城百余日不下,后中扬州刺史蒋济诈言援兵将至之谋而退兵(参见)。此战后张昭再鲜有领兵,而成为孙权身边的谋臣。孙权因张昭是江东旧臣,再以他为长史,领职如故。
但张昭的不再领兵,也许还有另一层原因,就是他触了孙权的霉头。
四、议迎曹操建安十三年(208年),自领汉丞相的曹操南下攻荆州。大军压境之际,荆州牧刘表却去世,继位的刘表幼子刘琮举州而降(参见)。曹操进而击破寄居在此的刘备,然后去信孙权,称“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实际就是对孙权进行战略恫吓。
孙权将曹操的信遍示臣下,众人无不大惊失色。作为江东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昭这时站了出来,表示江东与曹军众寡悬殊,不如北迎曹操。说“迎”这是好听点的说法,其实就是投降。后来由于鲁肃、周瑜主战,以及诸葛亮从中撮合,孙刘两家终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参见)。
对于此事,孙权一直耿耿于怀。到孙权称帝时,百官朝贺,孙权将自己能够登上帝位归功于周瑜赤壁抗曹。张昭当时举笏刚想称贺,孙权忽然扔下一句:“孤当初若依了张公你的话,恐怕现在正在乞食吧?”张昭听了,伏地流汗而不能言。当然这是后话,先不详叙。
赤壁战后,孙刘两家进入蜜月期,孙权表拜刘备为荆州牧,刘备表拜孙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孙权又以张昭为军师。
赤壁战后,刘备、孙权互相表拜为州牧
张昭为人忠正方直,对孙权的荒唐行为多有规劝。孙权爱骑马射虎,老虎常扑到他的马鞍上。张昭为此尽力进谏,孙权虽表示歉意,但却对射虎上瘾,于是又作射虎车,由人驾驶,他在车内向外射箭,老虎不时扑向车子,孙权又用手格斗,并以此为乐。张昭再劝,孙权却只是笑而不语。
五、名震江东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襄樊之机,背后偷袭,从而杀关羽、得荆州(参见)。孙权为防刘备报复,转头向已称帝的曹丕称臣,被封为大魏吴王。
魏使邢贞到达孙权治所武昌(今湖北鄂州)后,坐在车上,一副剩蛋样。张昭对邢贞一声暴喝:“你妄自尊大,以为江东无行刑之刀吗?”吓得邢贞赶忙下车致歉。
后张昭被孙权拜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张昭又与孙邵、滕胤、郑礼等一起,根据周、汉制度,制订了临朝典礼。
请记住这个孙邵,他和张昭以后还有交集。
有一次,孙权在武昌钓台饮酒大醉,他发酒疯,用水洒向众臣,说今天只有喝翻了才能走。张昭见了,脸一黑,就出去坐在自己车中一声不吭。孙权忙叫人呼张昭回来,说:“大家都是一时高兴,张公何必生气呢?”张昭脸再一沉道:“当年纣王酒池肉林,也是图一时高兴,他也不觉得有错。”孙权听了,一时无语,遂撤了酒席而止。
南京钟山孙权纪念馆塑像
张昭屡次犯颜进谏,一时名震江东。到吴王设丞相时,大家都提议由张昭担任,孙权却说:“如今正是多事之秋,丞相职务繁重,这不是优侍张公之举啊。”于是以孙邵为丞相。
吴王黄武四年(225年),孙邵去世,百官再次提议,由张昭担任丞相。孙权又一次说:“孤难道吝啬给子布位子吗?但丞相事务繁忙,张公又性刚,他的话如果别人不从,就会产生怨忿诘难,这对他没有好处啊。”于是又由江东大族顾雍为丞相。
这样,张昭终其一生,也没做到丞相的位子。
六、辞气壮厉吴大帝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张昭以老多病(张昭时年七十三岁),将所任官职及所领军兵上交。孙权又改任他辅吴将军,位次三公,并封娄侯,食邑万户。
张昭这时无具体事务,就在家里著述《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
张昭这时虽年迈赋闲,但他每次上朝,仍是谈吐雄壮严厉,义形于色。他曾因直言忤逆,一段时间不上朝见孙权。后来蜀使来到,倡言本国美德,孙吴上下竟无人能屈。孙权不禁叹道:“如果张公在座,蜀使即使不屈服也会意折,怎能如此自夸呢?”
张昭晚年亲注《左传》《论语》
第二天,孙权就派内侍到张昭府上慰劳,并请张昭进见。张昭到后,向孙权避席致歉,孙权忙长跪阻止。张昭跪坐下后,昂首道:“当年太后(吴太夫人)、桓王(孙策)不把老臣托付陛下,而把陛下托付老臣,所以臣才尽节以答大恩。但臣见识浅短,违逆陛下,自以为死后必被扔尸沟壑,不想仍能蒙陛下召见,得以报效朝廷。但臣愚心事国,志不改易。若要臣改变心性,以求荣宠,却是万万不能。”
孙权听了又是一顿道歉。
大帝嘉禾元年(232年),辽东公孙渊向吴称藩。孙权就想借公孙渊在魏背后开辟第二战场,欲派张弥、许晏远赴辽东,授公孙渊为大吴燕王(参见)。张昭对孙权的这份突发奇想很不以为意,他说:“公孙渊叛魏附我,不过是怕被魏所征前来求援,并不是真心归附。如果他再生二心,我两使难以回还,岂不取笑于天下?”
孙权与张昭多番争辩,两人都争得死气白咧、面红耳赤。孙权下不来台,就按刀愤愤道:“吴国士人入宫拜孤,出宫拜公,孤也一直敬重于公,也算做到极致了吧?公却一再在众人面前折辱于孤,孤怕自己会做出失策之事啊。”意思就是,他可能一时过激杀人。
张昭却脖子一梗,注视孙权良久,然后缓缓道:“老臣知道说了也是白说,但想到当年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今言犹在耳,所以不得不言耳。”说罢涕泗长流。
张昭常怼得孙权下不来台
孙权也丢刀于地,与张昭相顾而泣,但他哭后仍然派张弥、许晏前往辽东。张昭一生气,就称疾不朝。孙权也生气,派人用土把他家大门封住,意思就是我看你能不能一辈子不出来?结果张昭倔脾气上来,也让家人在门内再封一道,以示宁可饿死也不出门。
后来,公孙渊果然杀张弥、许晏而再附魏,孙权这时想起张昭当初的话,深为后悔,就多次派人向张昭致歉,张昭却仍不上朝。孙权就跑到张昭府前,大呼张公出来相见,张昭又以病重相辞。孙权没办法,就让人在张府门前放火,想把张昭惊出来,张昭却把门户关得更紧。孙权看不是事,又让人把火扑灭,在张府外久久站立不愿离去,张昭这才让儿子们扶着出来相见。
孙权用车把张昭载回宫中,再次深表歉意。张昭不得已,只好又恢复朝见。
张昭仪容端重,面含威严,孙权为此常说:“孤与张公言,不敢信口开河啊。”吴国上下也对他很是敬畏。
嘉禾五年(236年),张昭去世,年八十一岁。临终前,他遗命幅巾常服,棺木不漆,丧事从简。孙权素服前往致祭,并追谥其为文侯。
七、何以难相张昭辅佐孙策、孙权两代人主,功勋卓著,而且他在士人中名声远播,为什么孙权却两次阻止他任丞相呢?
后世论及此事,大概有两种观点,一是张昭曾在赤壁战前主张降曹,二是孙权器量不足(陈寿就持此观点)。但这两者细究起来,都是难以站住脚的。
孙权先用孙邵、后用顾雍,就是不用张昭为相
汉末士人集团的思想很奇怪,他们认同大汉的正统地位,任何妄图自立者都被视为篡逆。但他们又能容忍曹操这样的把权者,只要他面子上是尊奉大汉就行。也就是说,他们是认同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荀彧如此,张昭也是如此。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就认为,张昭主张降曹,就是想一统华夏,消灭战乱,“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当于天下”。虽然我也认为这种观点是在为“汉贼”曹操洗白,但至少说明魏晋时,此论仍有一席之地。
还有就是,江东首任丞相孙邵其实也曾主张向曹操把持的汉室缴贡纳聘,他任丞相后还因此受到张温、暨艳的参奏。孙邵为此还求辞请罪,但孙权并不以为意,让他官复原职。因此说张昭求降、孙权量窄都不成立。
那么张昭为什么终身难为相呢?就我的理解,一是张昭性刚,而且爱摆长辈谱,让孙权很难受。你想想换成任何人,恐怕都受不了一个动不动就把“你爹你哥当初对我很好,我训你是是为了你好”挂上嘴上的长辈做你的经理人吧?二是孙权后来强力推进孙吴政权的江东本土化,所以他才以江东大族顾雍、陆逊先后为相,而不用张昭。
末了补充一下张昭后人的历史。
张昭生二子张承、张休。张承少以才学知名,与诸葛瑾、步骘、严畯交好,他善识人才,后官至濡须都督、奋威将军,封都乡侯,逝后谥曰定侯。张昭亡后,张休袭父娄侯爵,张休弱冠即与诸葛恪(诸葛瑾之子)、顾谭(顾雍之孙)并为太子孙登幕友,后官至扬武将军,因参与南鲁党争,被发配交州,后被赐死。张昭弟弟的儿子张奋,善作攻城器械,后经步骘举荐,担任将军,累迁平州都督,封乐乡亭侯。
张承娶诸葛瑾之女,生子张震,袭父爵,后因受舅舅诸葛恪牵连被诛,并被夷三族。张承另生两女,一女嫁孙权三子孙和,一女嫁陆逊次子陆抗。
张昭曾孙张闿,在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宜阳伯。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