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一天,上海著名的钟表大亨俞征伟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郑重地向他们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听完这个决定后,家人们的表现先是疑惑和反对,但在俞征伟的解释和劝说下,他们逐渐改变了原先的态度。 在“公私合营”后,关于利润分配的问题,毛泽东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分配表:纳所得税34.5%,福利费15%,公积金30%,资方红利20.5%。公私合营,顾名思义,是指公私双方共同出资和经营,按照各自的投资份额共享经营成果。然而,现实情况却较为复杂。在当时,工业企业的厂房、设备、原料、资金,商业的店铺房屋、商品、资金几乎完全由私方提供,而公方则派出代表,接管私方的工商企业,实际上变成了“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每个月或年底,私方将获得一笔“定息金”,年息从1厘到6厘不等。 这一切的实施背景是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场复杂的阶级斗争,必然会面临资本家的反抗和动摇。毛泽东当时认定,那些反抗改造的资本家以及在经营过程中有违法行为的,比如抗税、偷税漏税等,应该被视作“反动资本家”,这部分人占资本家总数的约5%。当时,所有雇佣10人以上的工商业者都被归类为“资本家”,在全国范围内,大约有300万这样的人。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群商人,他们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的繁荣。不仅如此,他们还以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1月,上海沪光钟表店的资方俞征伟一家的情况也与此相关。当时,俞征伟全家正在整理手表,准备将价值12000元的98只名贵手表拿出来,作为投资加入到公私合营的企业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不少人选择离开大陆。俞征伟的一些好友苦劝他也一起走,但俞征伟却坚定地表示,自己一定要留下来,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出这个决定的过程中,俞征伟曾有过短暂的动摇,但在和妻子商议后,两人达成共识,要与新中国共进退,一起见证祖国的繁荣富强。 转眼到了1956年,公私合营运动席卷了上海。面对号召,俞征伟再次面临抉择。他审时度势,深知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尽管手中的98只名表价值连城,但俞征伟毅然决定,要将这些名表投资给国家,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俞征伟做出决定后,将全家人召集到一起,郑重其事地宣布了这一消息。起初,家人们听到要把价值连城的98只名表投资给国家,都感到十分震惊,甚至有些人还表示反对。他们担心这样做风险太大,万一投资失败,家里就损失惨重了。 面对家人的疑虑,俞征伟并没有强硬地要求他们服从,而是耐心地做起了思想工作。俞征伟常对孙辈们说,"家是国的一部分,国强则家兴。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紧密相连,只有国家繁荣昌盛,我们个人和家庭才能真正幸福美满。" 在俞征伟的感召和爱国情怀的感染下,家人们的态度开始逐渐转变。他们意识到,个人利益固然重要,但在国家利益面前,有时也应当做出牺牲和奉献。于是,家人们纷纷表示支持俞征伟的决定,并一起动手整理那98只名表,准备投资给国家。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北撤到山东等地,而郑有荣则响应党组织的决定,继续隐蔽身份,将万利电机厂发展成新四军的红色地下工厂,并为解放区秘密采购和运送军用物资。1947年秋,淮海战役即将打响,解放战争进入决胜阶段。为加强部队联络,新四军淮南支队急需一批收发报机,要求郑有荣想方设法组装电台。然而,当时上海尚未解放,国民党特务活动猖獗,无线电通讯器材受到严格监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要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组装电台,几乎等同于自投罗网。 面对这个艰巨的任务,郑有荣毫不畏惧,迅速组织技术人员,暗中采购各种电子元件,按照图纸小心谨慎地进行分段焊接和整机调试。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他就成功组装了八台收发报机。在电台调试过程中,发出的“滴滴答答”按键电波声多次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但郑有荣凭借着胆识与智慧,一次又一次成功避开了敌特的侦查,为新四军苏北和浙江四明山的革命根据地组装了十多台收发报机,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郑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将自己六万元的股金全部上交国家,并带头参与“公私合营”,将自己的万利电机厂合营成上海无线电二厂。同年,毛柏生在工商界发起了捐献飞机、大炮等活动,以支援抗美援朝的斗争。各界人士共捐献人民币(旧币)39.8亿元,这一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6年,公私合营进入高潮,私营企业转变为合营企业,原本的工商业者逐渐从资本家转变为半公家人。在这一年,毛主席在南京市委礼堂接见了江苏省工商联执行委员会的全体委员,毛柏生在接受接见后回到常熟。他深入工商界,贯彻上级的政策,首先在民建会员中作动员,再带动一批工商界人士,最终代表全市工商界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公私合营的申请报告。
1956年的一天,上海著名的钟表大亨俞征伟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郑重地向他们宣布了
运赛过去
2025-03-13 20:39:10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