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4年,23岁的俊美状元郎出任临江县令,看上了一个美貌尼姑,要与对方欢好,尼姑将他劈头盖脸骂了一顿,却瞧上了状元的好友。数年后两人的丑事被告到了状元郎处,他该如何判? 据说,曾有一位少年在读书时,因烦躁池塘里不断的蛙声,一气之下拿起砚台将其砸进水中,池塘顿时变得寂静无声。此后,人们便称这个池塘为“禁蛙池”。这位少年,正是后来被宋高宗御笔钦点为状元的张孝祥。 张孝祥的考状元之路并不顺利。绍兴二十三年,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浙漕锁厅试,秦桧通过关系向主考官陈之茂打招呼,让他将秦埙列为第一。然而,考试结果出乎意料,陆游排在了第一,秦埙排第二。张孝祥在省试中的名次仅为第七名。对此,秦桧大为愤怒,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让孙子登上状元宝座。 次年,陆游、秦埙、张孝祥再次参加礼部试。在这场考试中,陆游和秦埙的名次再次发生了冲突。考试结束后,在秦桧的操控下,秦埙被确定为状元,陆游则被无情地淘汰。为了确保秦埙顺利成为状元,秦桧还向高宗密奏,要求允许官员为秦埙争取第一的位置。此时,秦桧终于松了一口气,认为家族中终于有了第一个状元。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形势突然发生了变化。 高宗介入了这场考试,亲自选拔了年仅二十三岁的张孝祥为状元。高宗做出这一决定后,特意召见了秦桧,并毫不吝啬地称赞张孝祥:“张孝祥的诗词、书法、策论,都是当世一流!”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张孝祥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那一年最耀眼的状元。 更令秦桧愤怒的是,张孝祥刚刚登第便公开为岳飞喊冤,这无疑是与秦桧公开对立。秦桧意识到张孝祥此人软硬不吃,若继续留用必定成为后患,遂以谋反的罪名将张孝祥父子陷害。 绍兴二十九年,张孝祥在临江县审理一起复杂的奸情案件,这桩案件的根源要追溯到他初任临江县令时的一段往事。 1154年,年仅23岁的张孝祥中状元后,朝廷派他赴临江县任职。途中,张孝祥一行人在山麓的女贞庵留宿。夜晚,他在庙中散步时听见幽幽的琴声,循声而去,见一位年轻女尼在月下抚琴,容貌秀丽,宛如仙子。张孝祥一见倾心,不禁吟诵道:“瑶琴横几上,妙手拂心弦。”话语间流露出爱意。女尼听后,严词斥责:“施主休得胡言!小尼乃佛门弟子,岂能动凡心?”张孝祥尴尬离去。 次日离庵赶往临江赴任前,张孝祥将前夜之事告知同行好友潘法成。潘法成听闻此事后也心生爱慕,暗自盘算如何才能打动这位冰清玉洁的女尼。几次偶遇陈妙常,潘法成都会装作不经意地与其攀谈几句。渐渐地,陈妙常对这位谈吐不俗、风度翩翩的男子也产生了好感。 有一天,潘法成鼓起勇气,向陈妙常表白心意。他说自己此生愿弃绝红尘,只为能与妙常师姐相伴修行,此生无憾。陈妙常听后娇羞无比,当下虽没应允,但心里却已然接受了潘法成。当天晚上,陈妙常写下《西江月》以表达相思之情:“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潘法成看到词后,欣喜若狂,作诗回应,并表示愿与她共赴巫山。次日夜里,二人终于抛开了所有顾虑,在庵中幽会。自此,两人常常偷偷幽会,但却不料被人察觉,告到了官府。而这桩桃色纠纷,恰好落到了张孝祥案前。 张孝祥的理想是“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而他的真实感受则是“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作为一位爱国词人,张孝祥的作品深深激励了许多文人,尤其是在后代创作豪放词时,他的爱国情怀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张孝祥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张孝祥因遭侍御史汪澈的诬陷,被罢免了中书舍人的职务。关于汪澈的诬陷,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有详细的记载。对于刚刚步入仕途的张孝祥来说,这一打击无疑是沉重的。面对无可辩驳的指控,张孝祥只能“静扫一室,终日危坐,以省昔愆”,默默承受着这份冤屈。他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选择沉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过失。这种隐忍和自省,体现了他非凡的品格。 当时,高宗为了表示惜才,安排张孝祥担任了一个较为清闲的职务——提举宫观。这一安排虽然为张孝祥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但他深感失望,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临安,回到了故乡芜湖。这段经历成为他仕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对人生和政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张孝祥被任命为抚州知府。在任职期间,他积极推行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关注民众疾苦,实施减税政策,广受百姓称赞,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他还严厉打击假药的销售,并成功平定了地方上的兵库哄抢事件,展示了他治理地方的能力。随后,张孝祥又被调任平江知府(今江苏苏州),处理了大量积压的案件,确保了地方法院的“庭无滞讼”,进一步巩固了地方的法治秩序。 然而,天妒英才,张孝祥因病辞去了显谟阁直学士职务,年仅三十八岁便早逝,孝宗对此深感惋惜。张孝祥才俊出众,尤其在书法方面有着非凡的才华,他的文章和书法作品都远超常人。张孝祥曾亲自书写奏章,高宗看过后对他说:“必将名世。”
1154年,23岁的俊美状元郎出任临江县令,看上了一个美貌尼姑,要与对方欢好,尼
运赛过去
2025-03-13 20:39: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