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诞生——章士钊

发掘过去事件 2025-03-21 15:43:23
1881年3月20日,湖南善化县(今长沙)的书香门第中,一个将见证中国近代百年剧变的孩子诞生。他是华兴会元老却未正式入同盟会,担任北洋高官却被鲁迅痛斥,晚年成为新中国中央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章士钊,这位横跨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代的法政奇人,始终在激流中保持思想的独立性。 1903年,22岁的他主笔《苏报》,以“青桐”为笔名发表反清革命言论。当章太炎、邹容因“苏报案”入狱时,他却转向温和立宪,1914年创办《甲寅》杂志提倡“调和立国论”,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派”标靶。胡适称其文“逻辑严整如英国法庭辩论”,陈独秀却讥讽他是“开倒车的老古董”。 1925年出任段祺瑞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期间,他推行合并北京八校、镇压学生运动,因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被鲁迅写入《记念刘和珍君》,背负“老虎总长”骂名。1933年为陈独秀辩护时,他引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高呼“言论自由不可摧”,法庭上的雄辩至今仍被法学界奉为经典案例。 1949年作为南京政府和谈代表赴北平,他亲笔修改《国内和平协定》草案,试图在国共间架设最后一座桥梁。晚年担任中央文史馆馆长时,他耗时十年完成《柳文指要》,用百万字考据柳宗元思想,毛泽东为此书题写书名,称其“扬眉吐气”。1973年以92岁高龄飞赴香港重启两岸秘密沟通,在病逝前两周仍致信蒋介石呼吁和平统一。 从《苏报》案到香港谈判桌,他始终以律师的理性在革命狂潮中寻找平衡点。今日重读《甲寅》杂志发刊词中“朴素真实”四字,或许能读懂这位法政孤舟穿越惊涛的生存智慧——在主义与主义碰撞的年代,他选择做一块拒绝熔化的界碑。

0 阅读:0
发掘过去事件

发掘过去事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