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并非是一种处境,它是一种映射着过去依恋经验的心境,它只是渲染着...
花红情感
2025-03-23 15:22:10
“缺爱”并非是一种处境,它是一种映射着过去依恋经验的心境,它只是渲染着当下的处境。
传统语境下的缺爱其实描述了一种特定的依恋创伤——带着融合请求的依恋需要、对理想化客体的力量确认和崇高性需要、对确认自我价值感的镜映需要等。这些需求本身不是问题,而是创伤对于这些经验的孤岛化封锁,它让我们所期待的回应来到了一个狭窄而极致的经验领域,它成了一个难以被识别和调谐的频率。
之所以说缺爱是一种创伤,是因为这份缺失是令人不耐受的,人们可能会长期处在一种有明显剥夺感的孤独心境中,总是容易波动式地体验到脆弱和虚弱,而一旦进入关系,这些状态会瞬间消失大半,因为缺失被暂时性地补足了。也就是说,亲密关系,或至少是亲密关系良性展开的那个阶段,你能清晰感知到自我状态的巨大变化:活力的唤醒,对生活愉悦体验的知觉的恢复,对未来的真正期待,就好像爱不仅仅是平常之上的增补,而是对遗失的活着的基本生命体验的找回。简单来说,只有在关系里时,才体验到活着,才恢复了活力和感觉,缺爱就是一个人作为孤立个体时无法摆脱连续的丧失体验。
所有基于不安全经验所构建的行动策略都是重复不安全经验的理由本身,它们本身就是互为因缘。
模式总是两个人互动的结果,关系中的每个人都非对称地承担着某一种关系模式的责任,也就是说,你的受伤模式可能更多来自于你不安全感的部分,也可能来自于对方刚好就是那个拒绝给出安全回应的人,这是需要具体识别的东西。
经验更新最有力的时刻,并非是安全处境下的沉思和存想,而是创伤唤起时连接到安全的部分,无论是通过自我调节还是他人回应,当每一个伤痛都连接着一个安全的模块时,依恋心理学所说的“挣来的安全感”就已经达成。
对治缺爱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在关系里重新获得被爱的体验,这个过程里我们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任由自己付诸行动,并期待对方接住自己的“全部”,这种事情很难去奢求,我们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水平上启动部分的前缘动作,哪怕它是微小的,但多次叠加后的它也是有力的扰动。
关系并非是两个绝对健康的人的特权,因为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关系都是非对称的,总有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做了更多”,但却在感受层面体验为均衡,一个人的缺失可能会是另一个人渴望给出情感的容身之处,这也是一种健康的匹配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