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安徽合肥一位名媛出嫁,嫁妆铺了十条街,可路旁一位老太太却说了一句丧气

时说历史 2025-03-26 10:53:30

1906年,安徽合肥一位名媛出嫁,嫁妆铺了十条街,可路旁一位老太太却说了一句丧气话。结婚16年,她怀14胎生下多子,看似多子多福,没想到在她36岁时,当年老太太说的话竟然应验了,36岁的她命悬一线。

著名导演侯孝贤曾表示,他最想拍摄的故事是关于“合肥四姐妹”,但因找不到合适的演员,至今未能如愿。“合肥四姐妹”是张氏家族的四位才女,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闺秀”,其家世、相貌与才华皆令人瞩目,与“宋氏三姐妹”齐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预言,娶到张家才女的人必定幸福一生,后来这一预言也得到了验证。

大姐张元和性格沉静,因对昆曲的热爱,突破世俗观念嫁给了昆曲名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性格开朗,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妹张兆和理性温和,与作家沈从文结为伉俪;小妹张充和低调内敛,远嫁德国汉学家傅汉思。

她们的母亲陆英同样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女性,其美貌与才华甚至不输给女儿们。陆英出生于合肥盐商世家,因父亲任扬州盐务官而举家迁往扬州。在家中排行第二的陆英,自幼接受礼仪和文化教育,聪慧端庄,深得家人宠爱。婚嫁时,她以豪华的“十里红妆”成为扬州城中的传奇人物。

陆英的夫家张家同样是显赫之家,其祖父张树声为晚清重臣,因镇压叛乱有功被提拔为直隶总督,家族因此发迹。张家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后来又与李鸿章结为姻亲,成为当时权势与财富兼备的家族。张树声的孙辈中,张武龄作为长房长孙,被寄予厚望。他在十七岁时被家族安排娶陆英为妻,这一婚姻不仅门当户对,更为两大家族的兴盛锦上添花。

陆英不仅是贤内助,也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她以自己的见识和学养培养出四位才女,使“合肥四姐妹”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独特存在。

1906年的安徽合肥,一桩令人瞩目的婚事在这座城市上演。新娘子出身望族,她就是陆家的千金陆英。陆英自幼聪慧,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精心教养。陆英不负众望,长大后才貌双全,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家闺秀。

举城的百姓都为这场婚礼惊叹,纷纷议论这样的鸾凤和鸣定能白头偕老。然而,人群中一个不起眼的老妇人却淡淡说了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陆英后来的人生际遇印证了老妇人的那句"丧气话"。

新婚后不久,陆英便接管了张家上上下下的家务事。从土地账目到房产管理,再到家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陆英的操持下都井井有条,丝毫不见纰漏。陆英的持家本领可谓有目共睹,不仅得到了夫家上下的赞许,就连家中的佣人也对这位新奶奶交口称赞。

然而,在张家人看来,陆英最重要的任务还是为张家开枝散叶,诞下男丁。为了孕育子嗣,陆英几乎年年有孕。但造化弄人,陆英头三胎却都是女儿,这让全家上下都有些焦虑。好在第四胎时,陆英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可谁知道孩子却夭折了,这对陆英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913年,张武龄决定携妻儿移居上海,在上海的日子里,陆英又连生了四个女儿。后来,在上海居住一段时间后,张武龄却又带着一家老小搬到了苏州。在苏州的日子里,陆英先后又生下了五个儿子。结婚16年,她怀14胎生下多子,看似多子多福,然而在她36岁时,却命悬一线。

陆英处理家族事务井井有条,对待下人恩威并重,赢得全府上下的尊重。然而,她并未沉浸于繁杂的家务中,而是保留了对戏曲的热爱。每当有名角出场,陆英都会抽空去戏院观赏,即使忙碌也不忘自己的兴趣爱好。

张武龄为了博妻子陆英一笑,曾把大姐张元和和二姐张允和叫到书房,用漂亮衣服引诱她们学戏唱曲表演给妻子看。昆曲成为张家四姐妹一生的纽带。在母亲陆英的熏陶下,大姐张元和与丈夫致力于昆曲的教学和传承;二姐张允和参与创办“昆曲研习社”,并著有《昆曲日记》;小妹张充和在哈佛和耶鲁等大学教授昆曲,并推动昆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1986年,张元和和张充和在78岁和71岁时同台献唱《牡丹亭》。正如叶圣陶所评价的那样,“张家的四位才女,是世间瑰宝。”

张武龄和陆英不仅热爱昆曲,也对书籍、教育和摄影等新兴事物充满兴趣。在苏州居住期间,张武龄购置了多台相机,用来为陆英拍摄照片。他们为女儿们专门布置了书房,精心挑选书籍供其学习,还在家中为孩子们请来了喝过洋墨水的先生教授白话文、西方音乐、舞蹈和算术。陆英鼓励女儿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接触新知识,使她们拥有更全面的教育。

陆英不仅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也推动家中下人参与学习。她要求保姆认字,并用刻有常用字的小木块教学。家里还经常举办识字比赛,保姆和孩子们互相竞争,共同进步。这样的氛围使得一些大字不识的仆人也能读诗写信。一次,张兆和的保姆探望她时,甚至借机读完了巴金、茅盾的多部作品,并发表感想。

1921年,陆英因产后并发症不幸去世,时年仅39岁。她的丈夫张武龄在失去陆英后迎娶了继室韦均一,但这段婚姻并未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子女们长期将韦均一视为“入侵者”,家庭关系一度紧张。直到四十年代,陆英的孩子与继母的关系才有所缓和,但始终未能亲密。

0 阅读:86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