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雪山》考释综述 一、作者背景与创作语境 高其倬(1676-1738),字章之,号美沼,汉军镶黄旗人,康熙朝进士,历任云贵总督、闽浙总督等要职,以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闻名。此诗为其任云贵总督赴任途中,途经邛州(今四川邛崃)时,望见西岭雪山(四姑娘山)有感而作,借自然景观抒怀,暗含对边疆治理的思考。 二、诗歌核心内容解析 1. 自然意象与空间对比 - 蜀山巍峨:开篇以“峍屼参天”“高压群山巅”凸显雪山之雄伟,对比剑门关、巫峡为“培塿”(小丘),青城山、峨眉山仅“差随肩”,强化雪山的独尊地位。 - 太古气象:“五丁不敢凿”“胚浑元气无雕镌”化用神话,暗示雪山未经人力雕琢,保留原始鸿蒙之美,“太始雪”“盛夏如冬寒”更添神秘与永恒感。 2. 个人情感与政治隐喻 - 宦途感慨:“我来成都苦卑湿”“入秋十日九阴雨”既写实,又隐喻官场环境之复杂;“金风扫霾翳”暗喻政治清明,呼应其推行改革的决心。 - 边疆治理:“区界夷夏分中边”点明地理与民族分界,“刀州刺史真好事”借典故自嘲文人掌兵之任,“罗致火罽收冰蚕”“行台留陆贾”“绝塞归张骞”则化用汉代通西域典故,表达对边疆怀柔政策的期待。 3. 文化地理考据 - 西岭雪山:即今四川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50米,印证“雪山高压群山巅”的实景描写。 - 邛郲关:古关隘名,高其倬写作“郲”,或涉古地名演变(如山东莱子城、河南东厘城),为研究西南民族迁徙提供线索。 三、历史与文学价值 1. 边疆治理史料:诗中“改土归流”“招抚番部”等内容,反映清初西南政策,可与《清史稿》相印证。 2. 地理与生态记录:对雪山气候、植被的描写,为研究清代四川自然环境提供文学佐证。 3. 文学传承:化用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意境,又以“压覆常忧坤轴折”等夸张想象,展现清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诗意表达。 四、延伸思考 - 民族关系隐喻:“蜀人弱脆蛮顽奸”“稽首请事天可汗”反映清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复杂态度,既有文化优越感,又需怀柔羁縻。 - 地理政治观:雪山作为“夷夏分界”的意象,暗含“以山为塞”的边疆防御理念,与同期“改土归流”政策形成呼应。 五、总结 《望雪山》以磅礴的自然书写为表,以深沉的政治思考为里,既展现了高其倬作为封疆大吏的家国情怀,亦为研究清初西南边疆治理、地理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文学样本。其诗风雄浑而不失细腻,典故运用贴切,在清代边塞诗中别具一格。
《望雪山》考释综述 一、作者背景与创作语境 高其倬(1676-1738)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3-29 13:52: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