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年,71岁的孙权病重,20岁出头的潘皇后日夜照顾,疲惫不堪。一天夜里,几个宫女趁着潘皇后熟睡之际,用绳索狠狠勒住了她的脖子,潘皇后连哼都没来得及哼一声,就一命呜呼。
公元252年,东吴大帝孙权已到古稀之年,时年71岁的他久病缠身,大势已去。 那一年,孙权虽握重兵在手,号令江东,却已是风烛残年,每日在榻上咳喘不止。伴随着这位一手开创东吴基业的帝王日渐衰弱的,还有他刚及弱冠之年的皇后潘淑。 潘淑虽然尚在花样年华,本该在这宫闱之中寻欢作乐,颐指气使,却不得不日日夜夜侍奉在重病的孙权身旁,为他端汤递水,按摩捶背。 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一场悲剧悄然降临到了这个命途多舛的女子身上。一天夜里,孙权的病情突然加重,潘淑更是寸步不离地守在床榻前。 待到夜深人静,皇后实在支撑不住,就伏在榻边浅浅睡去。就在此时,几个宫女蹑手蹑脚地走到床前,从袖中掏出一根粗大的绳索,猛地套在了潘淑纤细的脖颈上,使劲一勒。潘淑还没来得及睁开眼,发出一声哀鸣,就被勒得眼前一黑,身子一歪,倒在地上再也没了气息。就这样,一代皇后潘淑,还未满三十岁,就这样悲惨地香消玉殒了。 第二天,几个宫女哭哭啼啼地报告说,潘皇后侍奉天子劳累过度,终于支持不住,暴毙身亡。孙权闻讯大惊,命人严查此事。在刑讯逼供下,凶手终于招认,原来她们实在无法忍受潘淑的蛮横虐待,这才铤而走险,里应外合,趁皇后熟睡之机,用绳索活活勒死了她。孙权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这几个宫女全部斩首示众。就这样,潘淑惨遭杀身之祸的悲剧,也就这么隐秘而又草率地落下了帷幕。 对于潘淑之死,史书《三国志》中只用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但其中透露出的冷酷和惨烈,却令人不寒而栗。作为一国之后,潘淑本该受到百官跪拜,万民敬仰,可她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死于几个卑贱宫女之手,甚至连一声哀鸣都来不及发出。 从织布女工到一国之后,潘淑的人生可谓传奇而又幸运。 当时孙权的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储君之位明争暗斗,吴国上下为之动荡。孙权的女儿孙鲁班公主对孙和素有不满,她借此机会在孙权面前进谗言,说孙和意图谋反。孙权闻言大怒,最终将孙和废为庶人,孙霸也被赐死。朝中顿时群龙无首,此时,潘淑敏锐地察觉到了机会。她主动讨好孙鲁班,提出将自己的儿子孙亮指给公主的外甥女为妻,两人结为亲家。没过多久,孙权就立孙亮为太子,并恩封潘淑为皇后。 在那之后,潘淑的欲望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当她看到孙权已是风烛残年,大限将至,她竟开始私下向大臣孙弘请教汉代吕后临朝称制的先例,妄图在孙权死后也能垂帘听政。皇后的身份已经无法满足她了,她要当这江山的女主人。 潘淑的死给东吴朝堂带来了一阵不小的震荡。她生前曾巴结中书令孙弘,妄图让其辅佐年幼的孙亮,扶持她自己垂帘听政。然而,此时的孙弘却与大将军诸葛恪暗中勾结,意图架空太子,让孙亮只是个傀儡皇帝。潘淑的死无疑推波助澜,让这两位权臣的阴谋更加顺利。果不其然,孙权驾崩后,孙亮即位,孙弘和诸葛恪分别掌控朝政和军权,把持东吴。 然而,野心家的算盘打得再精,也抵不过疯子的胡来。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峻趁乱上位,先是杀死诸葛恪全家,然后又逼死孙弘,将孙亮软禁,肆意妄为。他残暴好杀,滥杀宗室子弟,东吴朝堂顿时鸡犬不宁。不出几年,孙峻就死于心腹手下的刺杀,孙亮重新执政。但此时的东吴,已是积重难返,距离灭亡也为时不远了。 回想潘淑的一生,她虽然出身低微,却胸怀大志,凭借美貌和智慧,先是获得孙权宠爱,生下皇子,又借机扶持儿子当上太子,自己也荣登皇后宝座。她的人生本该峰回路转,春风得意,可到头来,她野心太过,意图效仿吕后专权,最终只落得个杀身之祸。她想要掌控朝政,最后却连儿子都保不住。她的陨落,成全了权臣的隐秘斗争,最终让一个疯子有机可乘,将江山搅得天翻地覆。 潘皇后的悲剧命运,与其说是她个人野心的必然结果,倒不如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写照。那个乱世,后宫争斗连绵不绝,皇位几经易主,朝堂上尔虞我诈,人人自危。潘淑不过是这汹涌洪流中的一叶浮萍,她自以为精明干练,却终究难逃被历史碾压的命运。她的故事警示后人,在那样一个残酷的时代,身处高位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和心机,就如同在刀尖上起舞,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潘淑一个人身上。孙权在位时虽然英明果决,但在晚年却显得优柔寡断,对后宫失去控制。他没能看穿潘淑的野心,反而助长了她的嚣张气焰;也没能看清朝中重臣的敌意,反而放任他们各怀鬼胎。正是孙权的失策,才让东吴的内患越积越深,最终为灭亡埋下伏笔。 潘淑、孙权、孙峻、孙弘、诸葛恪,这些纷纷扰扰的名字,都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他们或许都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却都在乱世中迷失了方向,成为时代洪流的牺牲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潘淑的死不过是东吴悲剧大幕的开场序曲,那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人物,也都不过是这部历史大戏中的配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