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是一个成功的女人,却不是一个好妈妈。 2015年10月5日,北京的一个浴室里,传来了丈夫李廷钊兴奋的喊声:"你获奖啦!"正在洗澡的屠呦呦却不以为然——获个奖而已,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她哪里知道,就在这一刻,她的名字已经响彻全球,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她的成就被世界所瞩目。 这位85岁的老人,用她近半个世纪的坚守,完成了一项改变世界的研究——青蒿素。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她的获奖消息时,他们这样评价:"当青蒿素被用于综合疗法时,它能够降低疟疾的总死亡率20%,降低儿童疟疾死亡率30%。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 然而,面对这样的荣誉,屠呦呦却显得异常淡然。当她在瑞典获得诺贝尔奖时,记者和领导们都在机场贵宾休息室等待,却没有等到她的身影。原来,她早早办完登机手续,悄悄地从普通通道登机了,只因为她不喜欢太过张扬。 青蒿素的发现之路充满艰辛。上世纪60年代末,疟疾在全球蔓延,死于疟疾的士兵人数是正常战斗减员的5倍。39岁的屠呦呦面对国内落后的研究条件和美国在抗疟研究中的失败,依然坚定地说:"没有做不到,只有肯不肯坚持做。" 她带领团队走遍全国,收集了640余种中草药和治疗疟疾的方剂。通过对200多种草药和380种提取物的筛选,青蒿被确定为有价值的抗疟药物。但传统提取方法使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无法获得理想效果。 一次偶然的机会,屠呦呦从一本古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发:"先将青蒿用水泡软,然后用布包起来,挤出汁液。"这让她意识到青蒿的有效成分可能不耐高温,于是创新性地使用低温乙醚提取法。 实验室里,乙醚刺鼻的气味弥漫。屠呦呦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工作,头晕、流鼻血、皮肤过敏接踵而至。更可怕的是,她和同事们因吸入过多乙醚而感染了肝炎。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工作,甚至亲自第一个服用青蒿素提取物,以验证其安全性。 经过190多次失败,1985年2月,青蒿素终于研发成功!但获得300万美元诺贝尔奖金后,她并没有将其占为己有,而是全部捐给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继续支持科研事业。 有一次,小女儿李军站在宁波外婆家的小巷口,看到一个女人拎着行李,朝她走来,边走边张开双臂喊着:"小军,小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李军下意识地转身就跑回了家。这个陌生的女人,正是她的母亲屠呦呦。那一刻,屠呦呦心如刀割,女儿已经不认得她了。 屠呦呦从小生长在宁波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屠濂规和母亲姚仲千对这个唯一的女儿疼爱有加。父亲给她取名"呦呦",源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希望她像山中小鹿那样活泼可爱,永远幸福。谁能想到,这个名字竟与她后来研究的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16岁那年,屠呦呦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休学两年。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她痊愈了。父亲坚信中草药的疗效,常为她熬制中药。这段经历让年轻的屠呦呦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也为她日后走上医学研究之路埋下了种子。 然而,当她成为一名科学家,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曾经被父母细心呵护的女儿,却无法给予自己的孩子同样的关爱。为了投入青蒿素研究,她和丈夫李廷钊忍痛将年幼的女儿送到了宁波父母家中。每隔三四年,她才能去看望女儿一次。 有一次,屠呦呦专程给小女儿买了一双鞋,却因为长时间不见面,连孩子的鞋码都不知道,买成了大一号的。回程的火车上,看到一对母子下车,思念的情绪汹涌而来,她甚至在泰安站不由自主地下了车,直到火车开走才意识到自己的冲动。 在屠呦呦的家中,传统的家庭角色被完全颠倒。她坦言:"我依然不灵光,成家后,买菜、做饭、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我家老李做。"丈夫李廷钊不仅包揽了家务,还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对于国家交付的任务,屠呦呦的态度是:"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这样的选择,让她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却也在家庭关系上付出了沉重代价。多年后,她带着愧疚说:"孩子长大后,甚至一度不想回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 屠呦呦的人生是矛盾的。作为一名科学家,她的成就令人敬仰,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亿人的生命。但作为一位母亲,她却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爱。这种矛盾,在女儿陌生而苦涩的眼神中,在她内心深处的自责中,清晰地展现出来。 面对国家和家庭的两难选择,屠呦呦选择了前者。她放弃了稳定的生活,牺牲了与家人的相处时光,甚至冒着健康风险,坚持在科研一线。这是一种大爱,却也意味着对小爱的亏欠。
屠呦呦是一个成功的女人,却不是一个好妈妈。 2015年10月5日,北京的一个浴
熹然说历史
2025-03-29 20:20:47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