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泰山骄子岳喜翠 2003年的阳光格外明媚,北京一处庄严的军事大院里,隆重的授衔仪式正在进行。55岁的岳喜翠身着挺括的空军军装,目光如炬地站在队伍前列。当军方领导将那枚闪亮的少将军衔佩戴在她肩头时,她眼中闪过一丝激动,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沉稳。 "岳喜翠同志,正式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 宣读完毕,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这一刻,她不仅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也是人民解放军中的第二位女将军。站在领奖台上,岳喜翠的思绪飘回到几十年前那个改变她命运的日子。 1965年,山东淄博岳东村,17岁的岳喜翠正在村口的小学校读初中。这个瘦小的山东女孩,从小听着祖辈讲述先祖岳飞的故事长大。虽然身处贫困的小山村,全村人都靠务农为生,一年到头难见荤腥,但岳家祖辈相传的家风让她始终怀揣着一颗报国之心。 "空军招飞来了!"村里的广播响起,当天下午,空军招生人员来到镇上,原本他们只打算招收高中生,但因为乡村缺电,许多用功的女孩子都因长期在煤油灯下读书近视了,符合条件的人极少。 "要不你也去试试?"老师鼓励岳喜翠,"就算没选上,也长见识。" 父母也支持她:"咱岳家的血脉,不能怕困难。" 测试当天,岳喜翠站在一群高大女孩中间,显得格外瘦小。但当她展示出惊人的视力和耐力时,连考官都惊讶地喊出:"好苗子!"最终,她成功入选,成为山东省仅有的10名女飞行员候选人之一。 入校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湿性关节炎几乎摧毁了她的飞行梦想。医生的判决如同晴天霹雳:"要么停飞转业,要么转为文职。"17岁的岳喜翠绝望到昏厥,但醒来后,她擦干眼泪,在病房里默默制定了自己的康复计划。 "我一定要回到蓝天。"夜深人静时,她躺在病床上翻阅飞行教材;其他人休息时,她咬牙坚持锻炼疼痛的关节。 这时,她时常想起1964年周恩来总理视察空军航校时对女飞行员们说过的话:"妇女能顶半边天,也能翱翔蓝天。希望你们不辜负国家的期望。"这句话成为她病床上最大的精神支柱。 奇迹发生了,半年后,岳喜翠的关节炎竟然痊愈了。重返训练场的她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短短几个月就从一名"伤员"变成了训练场上的佼佼者。 1972年8月的一个深夜,岳喜翠静静坐在机舱内,手指轻扣操纵杆,眼睛紧盯着仪表盘。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卫星模拟跟踪实验即将开始,而她将驾驶飞机模拟卫星运行轨迹。 原本计划在白天进行的实验,因种种原因临时改为夜间执行。就在起飞前,气象部门传来预警:今晚有大风。科研人员焦急地问她:"喜翠,能飞吗?" 岳喜翠稍作思考,坚定地回答:"能!" 一个简单的字眼,却承载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飞机飞到海面上空时,每秒8、9米的强侧风如猛兽般撞击着机身。但她凭借娴熟的技术和冷静的头脑,稳稳地驾驶着飞机,连续飞行了60个小时,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只是岳喜翠36年飞行生涯中的一个缩影。从23岁担任机长开始,她始终保持着对飞行技术的钻研精神,飞行本领日益精湛。平时,她手不释卷,学习最先进的飞行理念;休息时,她向老飞行员请教经验和技巧。正是这种不懈追求,让她在一次次关键任务中脱颖而出。 1978年11月,新疆大部分地区陷入严重干旱,农田龟裂,牲畜缺水,情况十分危急。国家决定实施"气象作战",通过人工降雪来缓解灾情。当时,我国还没有人工降雪的先例,技术一片空白。 "谁愿意执行这次任务?"在征求意见时,岳喜翠第一个站了出来:"我愿意去!" 她带领机组连夜飞往乌鲁木齐,休息一晚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准备工作。11月28日那天,气温已降至零下26度,寒风刺骨。岳喜翠驾驶飞机冲向高空,向着准噶尔盆地飞去。 进入云层后,飞机机头、机翼和螺旋桨迅速结冰,飞行阻力剧增,情况异常危险。机组成员都紧张起来,但岳喜翠沉着应对,一边指挥机械师开启防冰装置,一边操控飞机增大仰角,飞向更高空域,让结冰慢慢脱落。 当飞机爬升到6000米高空时,岳喜翠驾驶着飞机像犁田一样在降雪层内来回穿梭,机组成员按指令释放催化剂。不久后,地面传来欣喜若狂的声音:"下雪了!下雪了!"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新疆的干旱终于得到缓解。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岳喜翠为"赶走干旱的女神"。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获取的第一手气象资料,填补了我国气象领域的一项空白。 从泰山脚下的贫困女孩,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岳喜翠用36年的飞行生涯诠释了岳家后人的责任与担当。如同她的先祖岳飞精忠报国,她用现代方式续写着家族的荣光。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到清朝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南宋学者岳珂,再到新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岳喜翠,这个家族世代为国效力的传统从未间断。 2003年,当少将军衔戴在她肩头的那一刻,她仿佛又听到了周总理当年的嘱托:"巾帼不让须眉"。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泰山骄子岳喜翠 2003年的阳光格外明媚
熹然说历史
2025-03-29 20:22:44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