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预算450万港币的电影《僵尸先生》因为拍摄严重超支,成本飙到了850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3-30 15:43:50

1985年,预算450万港币的电影《僵尸先生》因为拍摄严重超支,成本飙到了850万,而公司原先判断电影最多卖600万,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因为严重超支预计要亏250万,1985年的250万港币,少说也相当于现在的2.5亿,出品方嘉禾电影老板何冠昌为此十分恼火 1985年,香港电影市场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大电影公司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纷纷寻找新的电影类型和题材。在这样的背景下,功夫巨星洪金宝向嘉禾影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拍摄一部融合中国传统僵尸传说与西方恐怖元素的电影。 当时的香港电影主要以功夫片、警匪片和爱情喜剧为主流,恐怖奇幻类题材尚未成为市场主力。嘉禾影业的老板何冠昌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小规模试水这一新类型。他批准了一个相对保守的预算——450万港币,并且设定了600万港币的票房目标。在何冠昌看来,这是一次风险可控的尝试,即使失败也不会对公司造成太大损失。 何冠昌之所以对这个项目持谨慎态度,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在此之前,嘉禾曾投资过几部大制作电影,结果表现平平,让公司损失不小。《僵尸先生》对何冠昌而言,是一次重振旗鼓的小赌注,希望通过这种小成本尝试找到新的市场增长点。 拍摄开始后,事情的发展远超何冠昌的预期。导演刘观伟对影片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他希望将传统的僵尸故事拍出新意,这使得拍摄过程一再延期。特别是在特效制作和动作设计方面,刘观伟不断尝试新的拍摄手法,导致多次重拍关键场景。 每一次的重拍和延期都意味着预算的增加。最初预计只需三个月完成的拍摄,最终拖延了近半年。道具、服装、场地租赁费用节节攀升,再加上演员的额外片酬,预算从最初的450万港币一路飙升至850万港币,几乎翻了一倍。 当最终预算飙升至850万港币时,嘉禾上下一片哗然。1985年,预算450万港币的电影《僵尸先生》因为拍摄严重超支,成本飙到了850万,而公司原先判断电影最多卖600万,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因为严重超支预计要亏250万,1985年的250万港币,少说也相当于现在的2.5亿,出品方嘉禾电影老板何冠昌为此十分恼火。 何冠昌在得知最终成本后,召开了紧急会议。据参与会议的人员回忆,何冠昌当时情绪激动,认为这部电影必然会给公司带来巨大亏损。洪金宝为了保住刘观伟的职位,承诺如果电影亏损,他愿意分担部分损失,甚至减少自己的片酬。 在这种紧张氛围下,嘉禾影业调整了发行策略,决定先在台湾市场试水,观察观众反应后再决定香港的发行规模。对于刘观伟来说,这成了他职业生涯的一大危机。他深知如果电影失败,自己的导演生涯可能就此终结。就在公司上下都对影片前景感到悲观时,谁也没想到,这部差点因超支而被搁置的电影,即将迎来出人意料的转机。 就在嘉禾上下为《僵尸先生》可能带来的巨额亏损忧心忡忡之际,影片在台湾的首映却带来了意外惊喜。1985年底,《僵尸先生》在台湾各大影院上映,一反以往恐怖片的冷清局面,竟然场场爆满。观众们被这种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恐怖元素的新颖题材深深吸引,口碑迅速发酵,使得电影在台湾取得了超乎预期的票房成绩。 当《僵尸先生》于次年在香港上映时,热潮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原本预计最多只能卖到600万港币的影片,最终票房突破了2000万大关,成为当年香港电影市场上的一匹黑马。从预计亏损250万到最终盈利超过1000万,这一戏剧性的转变让何冠昌从最初的暴怒到后来的欣喜若狂。 影片中的角色也因此一炮而红,特别是饰演道士的男二号林正英。他那沉稳有力的表演风格,加上独特的"僵尸道长"形象,迅速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僵尸先生》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它实际上开创了港产僵尸片的黄金时代。林正英凭借其在片中的出色表现,成为了这一电影类型的标志性人物。他那独特的道士形象,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诠释,使他在这一领域独树一帜。 从1986年到1991年,短短六年间,港台两地拍摄的僵尸题材惊悚电影超过了100部,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僵尸热"。在这些作品中,虽然不乏佳作,但《僵尸先生》创下的票房纪录却始终无人能够打破。林正英本人在之后也拍摄了多部同类型作品,如《驱魔警察》《驱魔道长》等,每一部都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反响,却也只能勉强接近《僵尸先生》的水准和票房。 这一现象引起了嘉禾公司的高度重视。何冠昌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市场潜力,随即建立了专门的"奇幻恐怖片"制作部门,并亲自担任总监,力图复制《僵尸先生》的成功。 1997年11月8日,林正英在香港九龙圣德肋撒医院去世,享年仅45岁。随着这位僵尸片灵魂人物的离去,港产僵尸片的黄金时代也随之落幕。

0 阅读:0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