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南阳人去了襄阳以后的“反思”。 我本来想直接拉黑这种“反思怪”的,但是实在好奇他要反思啥,就看完了他的反思。 他文章两三百字吧,大意说,人家襄阳闷声发大财一心求发展,南阳却一直在争一个“名号”,不思进取。 我猜测,这个所谓的“争名号”应该是诸葛亮躬耕地吧。 任何时代都不缺乏这种“反思怪”。并且反思的东西让我感觉莫名其妙。“争名号”难道不是两者都在争?如果南阳发展慢是因为“争名号”,那襄阳也在争,为什么他发展好? 评论区的评论更让人感觉奇怪。有人评论说: 我正是看透了南阳人,所以我很早就去襄阳发展了。 这种评论给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独立思考)”的感觉。[捂脸]我想说,你要是真觉醒了,就该直接去武汉,去杭州,去北上广深,而不是去襄阳,襄阳发展远不如北上广深武杭。 我以前以为只有部分信阳人媚湖北,没想到南阳也有挺多这种人。不过现实中我在武汉并没见过这种人,可能是因为大家都不袒露自己吧,亦或是这种动物仅仅存在于网络。 十五年前,我看台剧和韩剧觉得他们简直神一样的存在,用词汇来说就是“媚台”,“媚韩”。我也曾经因为“媚台”和“媚韩”而深刻反思中国的林林总总,现在我对这两个地区无感了。现实中,大陆各省份之间也有很多这种“媚”。一旦某个视野中的省份或者城市发展起来了,被拿来对比的“发展缓慢”的区域的人就会开始反思,反思的时候开始无差别攻击本地的各种事物,跟“汤姆张”一种风格,就像之前很多人把汉字当做封建残余非要废除一样。 很多事情的发展都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绝不是简单的某一样东西导致的,不要过分“反思”。如果哪天襄阳超过了上海,你就当我以上说的都是废话。
襄阳创文终于成功,历经20载,终于摆脱被文明城市包围的帽子。目前,襄阳周边除了神农架和随州之外,全都
【21评论】【10点赞】
龍顏大悅
棒子又意淫
变就变了 回复 04-03 09:46
哪个说的你跟哪个对刚啊,在这里棍扫一大片。襄阳是咋操作的你是只字不提[汗]
龍顏大悅 回复 04-03 04:11
唐·房玄龄等《晋书 列传第五十二》评价习凿齿“习氏、徐公俱云笔削,彰善瘴恶,以为惩劝。夫蹈忠履正,贞士之心,背义图荣,君子不取。而彦威(习凿齿)迹沦寇壤,逡巡于伪国。野民(指徐广)运遭革命,流连于旧朝,行不违言,广得之矣。”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外篇·卷十八》:“自战国已下,词人属文,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至于屈原《离骚》辞,称遇渔一讹‘汉’。父于江渚;宋玉《高唐赋》,云梦神女于阳台。夫言并文章,句结音韵。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必如是,则马卿游梁,枚乘谮其好色。” 刘知几在《史通》还将陈寿的《三国志》与习凿齿之《汉晋春秋》作对比,直斥前者对司马懿父子屡战屡败、公然篡位弑主等丑行多所回护,而将忠实记录这一切的《汉晋春秋》奉为“直书”典范: “然则历考前史,徵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案金行(晋)在历,史氏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始雪。”
莳光丶浅逝
一个偷你媳妇,一个防着你偷人家媳妇,一个进攻一个防守[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