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全国进行民间枪支收缴工作,有人举报滕西远家中藏有2支驳壳枪,而且还有部队开出的合法持枪证,一支粟裕大将送的,另一支是廖容标将军送的,而且两支驳壳枪依然光泽如新。 1996年的一天,山东莱芜地区警方接到一个特殊举报:辖区内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家中藏有两支手枪。在国家刚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全国正在开展枪支收缴的严峻时刻,这样的举报绝不能掉以轻心。 "民间不得持有枪支"——这条硬性规定在全国上下都在严格执行。警方迅速派人前往老人家中调查情况。 当民警敲开滕西远老人的家门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有些意外。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看上去精神矍铄,虽然白发苍苍却腰板挺直,面对突然上门的警察,他显得镇定自若。家中墙上挂满了五星红旗和伟人画像,一看就知道是位有故事的老人。 "滕大爷,有人举报说您家中藏有枪支,我们是来了解情况的。"民警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 令人惊讶的是,滕西远并不慌张,也不否认:"我确实有两把驳壳枪没有上交,但不是非法的,我有持枪证明。" 说着,老人不慌不忙地起身,从卧室里取出一个精心保存的盒子。盒子打开后,民警看到了两把被擦拭得锃亮如新的驳壳枪,旁边还整齐地放着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张。 滕西远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张纸,那是一份1982年6月24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6202部队开具的持枪证明,上面清楚地写着持枪须知,并加盖了部队公章。 面对民警的疑惑,滕西远老人开始讲述这两支枪的来历:"第一支驳壳枪是1940年,我在杨家横战斗中击毙日军旗手立下战功后,由鲁中军区司令员廖荣标亲自奖励的;第二支是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因为我用'空城计'智取敌军,被粟裕将军称为'孤胆英雄'并亲自奖励的。" 随着老人娓娓道来,一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在民警面前展开。这两支手枪不仅是普通的武器,更是英雄事迹的鲜活见证,是老兵荣誉的象征。 "1981年枪械管理条例出台后,很多老战友都把枪交了上去。"滕西远抚摸着那两支枪,眼中闪烁着追忆的光芒,"我也知道应该交,但实在舍不得,这是我的'老战友'啊,陪我出生入死几十年。家人劝了我很多次,最后我专门去了一趟原部队,首长了解我的情况后,特批我可以保留,还亲手写了这份证明。" 滕西远的故事,要从1925年说起。那一年,他出生在山东莱芜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幼年时家中无房无地,一家人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后来遇上饥荒,父母相继离世,滕西远只能和四个兄弟相依为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的铁蹄踏进了山东。他们烧杀掳掠,滕西远的叔叔和堂兄弟被日本兵抓走,他的五弟也死在了日寇手中。失去依靠的滕西远被迫四处乞讨,靠着村里乡亲的接济勉强活下来。因为身材矮小且黑,村里人都亲切地叫他"滕黑子"。 1938年,13岁的滕西远遇到了已加入抗日队伍的两个哥哥。虽然因年纪太小不能直接拿枪上阵,但他凭着机灵劲儿,利用乞丐身份为当地县大队传递情报。完成几次任务后,他被破格批准加入了县大队。 一次关键的转折发生在1940年。滕西远跟着锄奸队员李希珍和刘孔山执行任务时,发现了一个落单的日本兵。血气方刚的他没有犹豫,悄悄爬到猪圈顶棚,趁敌人不备猛地跳下,与两位战友合力制服了日军,并亲手用匕首结束了敌人的生命。 同年,在杨家横战斗中,滕西远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场战斗中,日军占据高地,我军处于不利地形。在战场最紧要关头,年轻的滕西远一枪击毙了日军旗手,打乱了敌人的指挥系统。虽然在战斗中他被日军刺伤了腋窝,但忍着剧痛反杀了敌人。战后,他因英勇表现获得一等功,鲁中军区司令员廖荣标亲自赏给他一支手枪作为奖励。 1947年,22岁的滕西远已经成长为炮兵连连长。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行动中,他与一名战友发现了约200人的国军部队正准备突袭我军营地。形势危急之下,滕西远灵机一动,施展了一招"空城计"。他朝天空连放几枪,大声喊道:"你们已经被包围了,缴枪不杀!"敌军误以为中了埋伏,顿时自乱阵脚。我军随后赶到,将敌人全部俘获。因这一壮举,他再次立功,粟裕将军亲自奖励他一支驳壳枪,并称他为"孤胆英雄"。 1950年12月,朝鲜战场烽火再起。滕西远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天寒地冻的艰苦条件下,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他依然冲锋在前。1953年3月,在一次激战中,他的部队遭遇敌军坦克阻路。危急时刻,滕西远自告奋勇执行爆破任务。他身挂炸药包,悄悄接近敌坦克,成功将炸药挂在履带上并引爆,奇迹般地全身而退。这一壮举赢得了"爆破英雄"的美誉,彭德怀司令亲自称赞他:"滕黑子能当指战员,也能当战斗员!" 1963年,滕西远转业回到家乡莱芜,在园林、住建等部门继续默默奉献。他的军旅生涯共获得三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和三次三等功。即使功勋累累,他从不张扬,离休后与老伴生活在青草河畔的小房子里,过着简朴生活。
1996年,全国进行民间枪支收缴工作,有人举报滕西远家中藏有2支驳壳枪,而且还有
熹然说历史
2025-03-31 01:21:56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