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为保蒋介石到底造成了多大损失?看死了多少心腹勋贵,数据名单触目惊心,蒋介石会关张学良一辈子的原因找到了。
1936年10月,为攘外必先安内,同时预防张学良、杨虎城向工农红军靠拢,蒋介石飞赴西安,督促剿共事宜。但此时的西安城暗流涌动、人心思变,张学良和杨虎城正密谋兵谏大事。
月余后,蒋介石仍滞留在西安,张学良再次来蒋介石行辕华清池,向他进言:“全国人民都要求抗日,蒋公倘若再一意孤行,必将成为民族的罪人。”
但蒋介石不听,反而将张学良斥责一顿。此时张学良也知道多说无益,最终下定决心,实施兵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派兵与蒋介石的卫队发生交火,蒋介石在慌乱中翻窗逃走,躲到后山,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此事对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进程都产生很大影响。
而这起事件,也让蒋介石对张学良深恶痛绝,甚至关了他整个下半生。
但很多人在讨论隐情时,都会错过一个关键缘由——有不少忠于蒋介石的心腹要员也都死在其中,里面也不乏一些赫赫有名的勋贵。
由于张杨二人布置周密,整个事变并没有发生特别剧烈的战斗,但作为保卫蒋介石的侍卫队,还是进行过一些顽强抵抗,这让他们损失惨重,伤亡也属最大。
侍从室主任钱大钧中枪倒地,虽然受伤,但幸运的并没有毙命;可蒋介石的随身秘书中校萧乃华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位以文笔精炼深受蒋介石器重的“笔杆子”中枪身亡,当时不到30岁。
整个事变中死去的,还有宪兵团长级别的人物,以杨国珍、杨镇亚等人为代表。当然金融界高官也有一些,以边业银行军代表张乃强上校、边业银行西安分行经理王景越等为典型。
这些人不仅是高官,更多还是蒋介石“死忠”,在不同领域对蒋介石巩固政权起到重要作用。他们的死,显然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个惨重损失。
除了以上这些人之外,我们还要单独拎出两人来,即:邵元冲、蒋孝先。
邵元冲可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与蒋介石还是拜把子兄弟,早年追随孙中山,孙中山去世后,转投蒋介石,与老蒋的关系极为密切。
时间回到1890年,邵元冲出生在浙江绍兴。他从小就勤奋好学,16岁时顺利考取浙江高等学堂,与蒋介石后来的“文胆”陈布雷成为同窗好友。
19岁那年,邵元冲考取法官,但他不想在腐朽的清朝当官,就来到日本留学。也正是在日本,他遇到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1917年9月,广州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大元帅,邵元冲则成为大元帅府机要秘书,代行秘书长职,可见当时有多得势。
在后来的国民党上层中,因为孙中山看重,邵元冲无疑比蒋介石还要耀眼,孙中山逝世时,邵元冲更是成为遗嘱证明人,资历与地位都极为显赫。
而他与蒋介石的交集,也是在二人跟随孙中山时期建立起来的。
早在1915年,邵元冲参与陈其美、蒋介石发动的肇和舰起义,起义失败、遭追捕之际,蒋介石和邵元冲翻窗从屋顶逃跑,两人算是有过共患难的交情,后来结为异姓兄弟。
两人的关系有多要好呢?后来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在广州安家,当时邵元冲常常得到老蒋的邀请来家里一起吃饭,休息的时候还会一起到处游玩,可谓是促膝谈心,经夜不歇。
所以蒋介石上位后,对他很重视,让他先后担任过杭州市市长、立法院立法委员,1931年更是成为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是蒋介石宣传领域的扛鼎之人。
西安事变期间,张、杨军队包围了国民党军政要员所在的城内西京招待所,邵元冲不知道发生什么,很慌张,后来脑子一热还要越墙逃跑,于是被开枪打伤,后来不治身亡。
而和他在一起的其他高官,比如陈诚、卫立煌等人就没事,所以他算是为保蒋死的最憋屈的存在。
蒋孝先是西安事变中另一个颇有分量的人物,因为他的身份不一般,他与蒋介石沾亲带故。
他出生于1899年,是浙江奉化溪口人。作为蒋家族人蒋孝先可谓在国民党内占尽天时地利,深受蒋介石的喜爱和信任。
还担任过国民党宪兵第三团团长、北平宪兵副司令、委员长侍从室第三组组长等要职。通过这些职务也能看出,蒋孝先主要工作还是跟随蒋介石,拱卫左右。
或许蒋孝先本人并没有极为特别的本领,但他有两个极为非同凡响的身份,这也是蒋介石用人最看重的两个地方。
第一是浙江老乡,他不仅仅是浙江溪口人,是蒋家亲戚,即堂侄孙,这身份就极为特殊了;其二,就是黄埔出身,还是将星辈出的黄埔一期,分量则更加重。
从这履历不难看出,他的前途不可限量。但蒋孝先的职业过于特殊,是宪兵头子,加上他本就为人暴虐,脾气不好。
所以,西安事变时,他并不是在战斗中死亡,而是被东北军抓住后,因为曾经在北平宪兵队的恶行,招致仇视,最终被枪毙。
以上这些就是死去的高官,当然国民党高层还有钱大钧中将、胡若愚中将在事变受重伤,他们身份也不一般。
而从些触目惊心的勋贵数据名单中,我们不难猜测:蒋介石后来会把张学良关一辈子,这也是一个“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