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2015年,一

陌上花开四季情 2025-03-31 12:54:22

“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2015年,一位老人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拿着一张80多年前的欠条,对工作人员说道。 政府工作人员接过纸条后发现,虽然纸条上的字迹已经褪色,但借条上的内容仍然依稀可辨。 他们觉得这张借条不简单,就赶快把老人请进接待室慢慢说。 原来老人叫杨明荣,是湖北孝感的一个农民,他在收拾老房子的时候发现了这张借条。 这是爷爷杨长银给红军打的借条,本来他只是想着把借条珍藏一辈子,这毕竟是爷爷曾经帮过红军的证据,非常珍贵。 但是如今自己家里实在过得困难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于是他就想起了这张借条,就决定拿着借条,看看能不能换一些钱维持生活。 之后,工作人员问起了借条的来历…… 30年代初,国民党发动了多次围剿行动,红军战士们不仅要应对敌人的围剿,还要想办法解决温饱问题。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决定向老百姓购买物资。 当时长征开始的时候,上级部门就把金锭、银锭和钞票分给红军战士,这样,他们在途中,就可以有钱买东西。 红军有非常严格的规矩,从老百姓和农民那里获1只鸡、1袋米,从果园里摘1个桃子都必须付钱。除地主外,任何人的东西都不许乱拿。 红军队伍到达了湖北孝感的一个村庄,当时很多乡亲不明白这支队伍到底是干什么的,所有人家都大门紧闭,不敢出门。 红军战士为了不惊扰老百姓,他们都在村外休息,而且他们还会帮助村民干一些庄稼活。 后来,有人看到红军帮助干活的场景,他们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了,不久之后,村民们发现这支队伍很亲切,他们是一支能够帮助人民群众的队伍。 之后,村民们就和红军战士们打成了一片,战士经常帮助村民砍柴,抢收粮食,甚至晚上还教大家识字,讲一些革命道理。 不知不觉,冬天来了,但是此时的红军战士们还穿着非常单薄的衣服。不仅如此,他们因为粮食不足,吃的饭都是稀的。 村里有一位叫杨长银的人,他率先发现了这种情况,而且经过侧面了解后,他得知红军队伍正处于困难时期。 这时候队长涂杏,也向杨长银表示想向村民们借些资金应急。 杨长银二话不说,就把家里的300块钱大洋拿了出来,他又去借了100大洋,凑齐400大洋借给了红军队伍。 涂杏立刻写了张欠条,说等革命成功了,保证会回来还这笔钱。但是杨长银说什么也不要借条,最后队长说如果不接受借条,那他也不借钱了,杨长银这才收下借条。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着手清理向群众借款的借条,准备把借条折算成钱还给老百姓,但是杨长银始终没有拿着借条还钱,而是把他保存了起来。 时光荏苒,最终这张借条到了孙子杨明荣的手机。这时候的杨家已经没了往日的繁荣,日子过得很是落魄。 杨明荣本来打算好好珍藏这张借条,毕竟是他们老杨家的荣誉,但是他们的生活太难了,就要过不下去了,所以他才硬着头皮去找了政府,看能不能换些钱。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最终政府请专家评估过后,向杨家支付了4万元人民币的“历史欠款”。 其实不只是杨明荣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还款,还有很多拥有借条的人得到了还款。 1996年的一天,湖南省汝城县关亨村村民胡运海,在清理自家老房子时,在厨房墙壁的洞里发现了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张借条,上面写道:“今借到胡四德稻谷105担,生猪3头,重量503斤,鸡12只,重量4221斤。”借条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叶祖令,时间为1934年冬。 胡四德是胡运海的爷爷,已经去世多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于是他把借条上报给了村干部。 经过层层上报鉴别后,证明这张借条是真的,只不过叶祖令在1934年12月时就已经牺牲了。 1997年5月,在证实借条的真实性后,当地民政部门根据借条所列的物资实价,最终折算为1.5万元人民币,归还给胡运海。 这支在饥饿和磨难中锻造出的革命队伍,靠着坚定的信念,严明的纪律,在艰难的供给保障中,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象征,他们的精神让人佩服。 红军向百姓打的借条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体现了军民鱼水一家亲。红军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与乡亲们的无私援助交织在一起,才有了革命的胜利。

0 阅读:66
陌上花开四季情

陌上花开四季情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