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原有12万大军,出大别山后只剩下5万多,其余都去哪了?
1947年7月23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大军正在羊山集围剿国民党整编第66师,他们接到了毛主席的新指示。
毛主席希望刘邓大军放弃攻打陇海、平汉路,要有舍弃后方的觉悟,在半个月内一路直扑大别山,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当时,刘邓大军在鲁西南与敌军多次交手,部队有着一定的损失,毛主席考虑到他们的困境,选择将陈赓、谢富治的部队划给刘邓。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刘邓大军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南下扑向大别山。整顿完毕的刘邓大军,共12万人兵分三路从鲁南出发,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战,他们顺利完成任务,部队主力挺进大别山区。
此举立即引发蒋介石政府的高度关注,大别山区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腹地,蒋介石不会允许有这么一支大军留在自己的核心区域。随后,国民党军在白崇禧等人的指挥下,对进入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围攻。
从这时候开始,刘邓大军已经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实现了进军的战略目标。可留在大别山的日子,对于部队来说并不容易,他们一直坚持到了1948年1月末。
随着粟裕提出新的战略构想,希望刘邓大军能配合他们的部队一起行动。中央才决定将刘邓大军撤出大别山区,在刘伯承等人的指挥下,部队主力开始转移,刘邓大军才全部撤离大别山。
可当刘邓大军走出大别山的时候,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大别山这一趟,正如《大决战》电影里面邓小平说得那样,把部队彻底“拖瘦”了。
抗战时期,刘邓大军就是党内的主力,在进入大别山之前,部队还有12万左右的兵力。可经过大别山的苦战,走出来的部队就只剩下了5万多人。
那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部队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减员呢?其实,早在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刘邓大军就经历了太多次苦战。
部队跨过陇海铁路后,继续向南很快就进入黄泛区,由于这里糟糕的地缘环境,刘邓大军不得不放弃了一系列重武器,甚至有不少美式榴弹炮。此后,他们连日急行军,蒋介石为了阻止刘邓,派出了大军围堵。
所以部队不得不一面要与敌人作战,一面继续朝大别山行军。本就战斗力减弱的刘邓大军,又经历了诸多战斗,这才艰难突出重围,来到大别山的时候,部队的状况就已经有些糟糕了。
问题并没有结束,部队出发前,后方提供的经费只有90万元。来到大别山后,这里经过国民党多年的清洗,我军早就在这没有什么群众基础,许多地方群众甚至见到我军来了,跑得没有踪迹。
再加上部队还需要通过战斗,开辟周围的根据地,在大别山发展的过程中,刘邓大军非战斗减员就十分严重。随后,部队在根据地推行了土改,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这里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刘邓大军的损失没有得到及时补充。
蒋介石原本就不认为刘邓大军能够进入大别山,因此大别山区丢失后,他十分恼怒,组织了一轮又一轮大军,对大别山区发起了进攻。
虽说这里的战事,帮助其他解放区分担了一些压力,但本就不富裕的刘邓大军,要面临敌人一波又一波的围剿,想要坚持下去还是非常困难的。
光是白崇禧一次的围剿,国民党就出动了30多万大军,由于根据地的情况十分糟糕,刘伯承不得不抽调少量兵力,到外围作战牵制敌军,这才稍稍减轻了根据地的压力。
起初,国民党的围剿并没有取得成功,但蒋介石不死心,又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刘邓大军虽然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但自身的损失也非常大,再加上大别山区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本就难以得到足够的补充,想要长期作战就更加困难。
幸好中央考虑到他们的难处,及时调整了整体策略,这才帮刘邓大军度过难关。
可经历了这么一番苦战,部队严重减员,再加上后来出山配合作战,还需要留下一部分兵力牵制敌人,刘邓大军剩余的人数就已经没那么多了。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数万将士不幸牺牲,刘邓大军的损失确实很大,但也成功改变了全国的战局,为全国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