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德的烤鸭,狗不理的包子,曾经都是传说般存在的老字号,现在都怎么样了? 这些年有个现象,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伪老字号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有从《黄帝内经》选方子的,有从《本草纲目》找灵感的,还有直接从民间传说搬运的,反正是越老越好,越旧越稀罕。 而真正的老字号却日渐式微。 太原人是很念旧的,60、70以前出生的这几代太原人,对太原的老字号“六味斋”和“双合成”还是有某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但年轻一代却没这些情怀。每次我让女儿去这两家店买东西,都会遭到或直接或间接的反对。女儿说这两家店的东西除了售价更高,包装更好,东西实在太水了,完全没有性价比。 其实这一点,很多老太原人也是颇有微词。就拿六味斋的主打品种酱肉来说吧,确实没有以前的肉香了,而且还越来越咸,价格还很贵。 双合成是以糕点起家的,但是你现在去店里看看,它还有啥自己的拳头产品?而且自从走了文旅这条路,心思全用在了包装和价格上了,去年中秋节买了他们家的一盒月饼,138块钱,我自己都觉得那盒子比里面的月饼值钱,那月饼说是月饼,其实还不如说馒头包了馅,还没有馒头好吃。 北京同仁堂门口的对联写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这就是所有老字号传承百年的精髓!在以前,很多老字号确实是这样坚守的。 可现在的大多数老字号,要在门口挂个对联,应该这么写: “炮制能简必不愿增一分,品味能贱必不愿加半成。” 横批“唯利是图。” 相对而言,倒是各地新开发的伪老字号,对产品质量颇为上心,价格相对来说也更具备竞争优势。 新旧老字号的迥异命运,区别可能涉及到一个责权利的问题,太原的那两个老字号,在上个世纪公私合营的时候,都是属于国营企业,后来改革开放,经过辗转腾挪,不知不觉就成了私人控股的企业了,但还存在部分国有性质。 这一类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老板大多会在本行业再成立一个同业公司,一个完完全全的属于自家的公司,好的资源和技术也会向这个新的公司倾斜。 最后的结果是此消彼长,老字号成了一只只名副其实的下蛋母鸡,日渐垂垂老去,再无青春焕发之日。 而新开发的老字号则不同,不存在归属权问题,干好干坏都是老板自己家的事,这动力自然不同了。 中医和中华传统美食,以前是有很多老字号的,这里面蕴含着很大的宝藏,但是如果管理混乱,盲目开发,对文化传承可能是场灾难。
你做个人人血馒头吃个没够,真他妈恶心
【1评论】
用户10xxx41
确实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