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细节
事发时,车辆以116km/h的速度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行驶。因前方路段施工改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提醒并减速,驾驶员随后接管。但悲剧仍未避免,车辆最终撞上隔离带水泥桩并爆燃,碰撞前时速约97km/h。
事故发生后,小米迅速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提交数据,还表示会协助家属善后。可网友质疑声不断,集中在车辆瑕疵、智驾责任、车辆出借等方面。
“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被指为车辆瑕疵。现场和家属反馈,车门打不开严重阻碍被困人员逃生。此前其他新能源汽车也有类似案例,电路故障致车门锁死,乘客被困。这暴露新能源汽车安全设计与应急机制可能存在通病。
从技术层面看,智驾辅助驾驶转人驾后出事,责任界定复杂。此次事故,智驾系统检测到障碍并提醒减速,驾驶员也已接管,事故却依旧发生。这促使人们思考:智驾系统面对复杂路况,能否反应更精准及时?驾驶员接管后,是否因紧张或操作失误而应对失当?背后涉及技术成熟度、驾驶员培训和人机协作等多方面问题。
从法律角度分析,依据《民法典》与《产品质量法》,如果辅助驾驶系统存在缺陷或故障,且该缺陷或故障直接导致事故发生,辅助驾驶系统的提供商可能需要承担产品责任。在辅助驾驶模式下,驾驶员仍然是主要的操作者,需对驾驶任务保持警觉并随时准备接管控制。发生交通事故且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负有责任的,该车辆的驾驶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此次事故若智驾系统被认定有缺陷,小米公司或需担责;驾驶员若操作违规,同样难辞其咎。
还有消息称,车辆是车主借给他人驾驶的,这又带来新问题。非车主对车辆性能和操作是否熟悉?车主出借时有无告知特殊注意事项?这些都影响事故走向,增加责任认定难度。
这起悲剧给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警钟。车企应加快技术完善,提升安全性能;驾驶员要提高安全意识,正确使用智驾系统;监管部门也需强化监管,完善法规标准。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截至发稿,港股小米集团午后持续走低,股价现跌近5%,成交额超120亿港元。
额
行业最垃圾的智驾,都不如很多十年前的自适应巡航。连基本的AEB都失效了。检测不到指示牌、无路况信息、障碍物监测距离远低于基本标准,安全系统还不制动。。也是垃圾到家了
舒逸飞
虾扯蛋,这才是最近5天小米汽车的股票走势。 别人云亦云,前段时间在此次事件前,小米的确是跌了……与此次事件并没有关联。 股市涨多了跌,跌多了涨。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