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四)《默杀》 底层百姓的无奈反抗 ——浅析柯汶利导演的电影 《默杀》一部优

思雁随心体育 2025-04-01 19:02:53

影评(四)《默杀》 底层百姓的无奈反抗 ——浅析柯汶利导演的电影 《默杀》一部优秀的电影往往会成为一种诱因,在记忆收藏住这位导演的同时还殷殷期待着他的下一部作品。2019 年上映的《误杀》就让我记住了一个陌生的马来西亚导演——柯汶利,同时也期待着他的新作,这不,2024年暑期,柯汶利的“杀”系列第二部——《默杀》狂放来袭。 可能是因为《默杀》属于柯汶利“杀”的系列,也可能是因为《误杀》给我的印象深刻,所以,在我观看《默杀》后不由得要将它与《误杀》相比较,竟然有诸多的相同点,如,都是犯罪类型片,“杀”和“杀人”成了影片最为炫目的题眼;再如,背景相同,可能是为了避嫌国内的审查或禁忌,都把故事的发生地设定在了东南亚的某国;还有,主要人物和内在动机相同,都是父亲为了女儿,都是亲情在作祟——《误杀》展现的是父亲为了保护“误杀”了他人的女儿,挖空心思,费尽心机,铤而走险的过程,而《默杀》演绎的是父亲为了给被霸凌致死的女儿报仇,“默杀”霸凌者的故事。 有相同必然有不同。《默杀》和《误杀》最直接的不同是豆瓣评分:《默杀》6.1,《误杀》7.5,也就是说《误杀》好评如潮,口碑和票房双赢,而《默杀》诟病连连,票房惨淡,作为同一个导演,同一个制作团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相径庭的两种效果呢? 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一是剧情割裂。本片的剧情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王传君饰演的林在福为了给被霸凌致死的女儿报仇,“默杀”四个霸凌者的故事。但导演却先从张钧甯饰演的母亲李涵的视角展开,前半段呈现了李涵的女儿被霸凌的过程和四位霸凌者莫名其妙的被“默杀”的疑团,后半段则是详尽解读了四位霸凌者被“默杀”和李涵的女儿被绑架的原因,这样前后颠倒而非线性的叙事,使观众始终处在混沌迷茫之中,甚至分不清人物和故事的主次,尤其是最后硬性拼凑的李涵被家暴、李涵女儿遭继父性侵、李涵女儿“默杀”了继父、李涵主动替女儿揽责等情节,使全片的情节割裂,故事离析,不能给人以流畅顺滑的贯通之感。 二是刻意反转。导演或许是尝到了《误杀》反转的甜头,所以,在本片中毫不吝啬的加入了诸多反转,如,霸凌者不仅霸凌了李涵的女儿,还霸凌了林在福的女儿的反转;“默杀”者不是李涵而是林在福的反转;李涵的女儿为林在福提供了他女儿被霸凌的证据的反转;李涵的女儿遭到林在福的绑架的反转;李涵遭受到丈夫的家暴而她又家暴女儿的反转;李涵的女儿遭到继父性侵后杀死了继父的反转;李涵袒护“默杀”了丈夫的女儿的反转等等,这一系列的反转多给人以生硬牵强之感,仿佛就是为了反转而反转,这样密集而刻意制造的反转是对观众智商的严重低估。 三是过于巧合。巧合是推进剧情惯常的手法,但过于巧合和过多巧合就容易造成影片故事的失真。在本片中男女主角的相逢、相遇就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合,男主林在福和女主李涵都是为了女儿,放弃其他工作,执意到一所学校打工,这一刻意的前提设定,就让人产生极端的不可信之感;再比如,校长的女儿恰好就是霸凌者的头目,偷拍者恰好就是警长的儿子,何况我觉得偷拍者和房东徐妈对本片来说都是多余,因为他们对故事的发展和转折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成了故事主线的分散者和干扰者。 本片以《默杀》为名有些令人费解,不得其要义,观看后,我觉得“默杀”指的是默默的、静静的、不动声色、不留痕迹的杀人。本片中我觉得“默杀”者指的是三个人,即李涵的女儿、李涵和林在福,李涵的女儿因为遭到继父的性侵而“默杀”了继父;李涵为“默杀”的女儿担责,掩埋了丈夫,成为间接的“默杀”者;当然,本片鲜明的、主要的“默杀”者应该是林在福,他之所以要“默杀”四个致死他女儿的霸凌者,与其说是在为女儿报仇,不如说是他对这个黑暗的、不公正的社会的反抗,因为在他女儿被霸凌致死后,校长、老师、甚至警察都在为霸凌者袒护开脱,作伪证,将女儿的死定性为“自杀身亡”,这对失去女儿而又得不到正义伸张的一位底层父亲来说,只有以命相搏,“默杀”四起,这也是底层百姓在逼迫和无奈之下的最终选择。所以,从《默杀》揭示的主题上来看,柯汶利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关注着底层百姓和边缘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0 阅读:0
思雁随心体育

思雁随心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