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新华社得到允许,可以公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图片,正准备刊登之时突然

陌上伊人笑 2025-04-02 00:14:43

1964年,新华社得到允许,可以公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图片,正准备刊登之时突然接到一条密令:“把蘑菇云下面的地面部分裁掉,再刊登”。 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核试验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 各国纷纷意识到,如果没有类似的武器,便无法在世界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1950年代初,麦克阿瑟提出的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提议,令中国感到危机。 虽然这一提议被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拒绝,但美国依旧将核武器部署在朝鲜战场附近。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逐渐演变为以苏联和美国为核心的两极格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员,必须具备足够的防卫能力。 1955年,苏联在中国提供援助的同时,也给中国提出了发展核武器的建议。 1953年,钱三强,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提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建议。 首要的任务便是获取铀矿。 然而,当时中国并未发现可供开采的铀矿,而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铀矿封锁。 面对这一困境,周恩来亲自指示地质部加快铀矿的勘探。 1954年,中国终于在广西发现了铀矿。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召开了会议,讨论铀矿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原子能的路线。 钱三强在会上演示了铀矿石与探测器的互动。 铀矿问题得到解决,但国家的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科技人才却极度匮乏。 周恩来总理开始积极引导留学精英回国。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几年,许多高科技领域的优秀人才仍在世界各地留学或工作。 在1949年到1955年间,从美国归国的专家达到1041人,整个回国的精英人数共计1536人。 这些归国的专家多涉及核能、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程开甲和彭桓武等。 当时的中国,特别是刚刚成立不久的工业体系几乎一片空白。 对于这些学成归国的科学家来说,面对的并不是可以顺利应用的先进实验设备和现代化的工作条件。 他们常常需要在没有专业设施的情况下,自行设计和制作实验器材; 资料匮乏时,他们只能通过翻译和手写资料来补充知识; 当没有计算机可以使用时,他们依赖算盘完成计算。 他们在茫茫戈壁滩上夜以继日地工作,忍受饥饿与酷暑。 与此同时,早在1956年,毛泽东便曾与赫鲁晓夫谈及中国的核武器研发问题,并达成了一定的协议。 然而,随着1959年波兰和匈牙利的动荡,苏联对中国的核技术援助态度发生了转变。 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中国的协议,撤走了大量的专家,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和技术资料。 正是在这一艰难时刻,中国的科研人员没有选择放弃。 此外,中国的原子弹试验离不开大量普通士兵和军官的辛勤付出。 1958年,商丘步校的20多名党员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被送往甘肃的戈壁滩,参与了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 这支先遣队和随后到来的100多名士兵长时间无法与家人通信,甚至多年之后,他们的家属才得知他们参与的具体任务。 即便如此,这些士兵没有一人抱怨。 在此期间,周总理也在不停的付出。 核试验前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辐射安全和试验的保密性。 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并推动建立了卫生防护队,由卫生部部长钱信忠领导。 防护队在试验地下风方向400公里外设立监测站,严格执行防护措施。 同时,周恩来在中夜举行的会议中强调绝对保密,甚至亲近的中央委员邓颖超也未被告知。 他明确表示,所有试验相关的人员都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 1964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试验成功后,周恩来立即考虑到核爆后的放射性污染影响。 他指示立即检查敦煌、兰州等地的辐射情况,并组织专家评估对居民健康的可能影响。 在验证放射性污染未超标后,周恩来的担忧才得以缓解。 在1966年,中国政府决定将第一次核试验的照片公开。 周恩来总理在审核照片时,提出要求裁去蘑菇云的地面部分。 防止敌方通过分析爆炸云的地面距离来估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也避免暴露核试验场的具体位置。 参考文献:[1]方在庆.“在人类未来命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科学家”——纪念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诞辰120周年[J].物理,2024,53(5):344-351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陌上伊人笑

陌上伊人笑

‌感谢大家关注,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