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公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历朝历代, 国家层面公祭黄帝的重要地方。 19

在哪里呢 2025-04-02 00:33:53

黄帝陵公祭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历朝历代, 国家层面公祭黄帝的重要地方。 1937年清明节, 国共公祭黄帝陵, 为共同抗日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毛泽东的祭文, 为国分忧, 号召炎黄子孙团结一致, 共同抗击倭寇。 每年清明,黄帝陵公祭, 是一朝一代人们的精神食粮, 是国家的重要活动。 黄帝陵公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意义, 1,历史渊源 - 最早有记载的公祭活动源于春秋时期,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黄帝。汉武帝曾“祠黄帝于桥山”,还率军18万人来此祭祀,修筑汉武仙台,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官方祭祖活动。唐代宗时期,黄帝陵公祭活动升格为国家级祭典,战乱时也未中断。元代祭祀仪式虽不由皇帝亲自主持,但也很重视。明清时期,多位皇帝派专官赴黄陵桥山主持祭祀活动。清代祭祀规模宏大,仪式隆重,260年间共祭祀黄帝26次。 1937年国共公祭黄帝陵 - 背景:“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为进一步营造联合抗日社会氛围,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分别派代表共赴黄帝陵举行共祭仪式。 - 意义:这是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毛泽东撰写的祭文,昭告明志,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御侮,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为共同抗日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师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2、当代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关注。黄帝陵祭典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祭祀黄帝成为传承中华文明,凝聚华夏儿女,共谋祖国统一,开创美好生活的一项重大活动,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敬祖”观念,培养“仁爱”之心,也能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附毛泽东祭文。 1937年清明节,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名义撰写了《祭黄帝陵文》,祭文全文如下: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0 阅读:0
在哪里呢

在哪里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