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放狠话,已经失去了一个钱学森,绝不能让“第二个”回到中国   在现代社会,高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02 00:48:20

美国放狠话,已经失去了一个钱学森,绝不能让“第二个”回到中国   在现代社会,高端科技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科技人才的争夺愈加激烈。   中国对于顶尖科技人才的引进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   国家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的一体化改革。   随着中西部地区崛起,传统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人才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   为了吸引并培养高质量人才,各地推出了丰富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服务政策。   许多城市放宽了人才落户的限制,并提供优厚待遇。   例如,武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便捷的户籍迁移服务,深圳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丰厚补贴。   同时,地方政府还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上海支持青年科学家计划,并为其提供科研经费和实践机会。   此外,人才激励措施也不断完善,通过设立奖励基金、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人才创新创业。   曾经钱学森的归国故事成为了历史的经典,而进入21世纪后,另一位优秀的留美学者潘锦功的回国之路也引发关注。   潘锦功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入了美国新泽西州大学。   在这里,他首次接触到了光电领域,特别是“发电玻璃”的概念。   新泽西大学有多个光电项目的研究组,其中一些以晶体硅为基础,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由于这些项目已经被前辈们占据,潘锦功只能选择了薄膜电池这一新兴领域。   薄膜电池技术在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与晶体硅技术相比,薄膜电池的研究还不够成熟。   他不仅利用个人资金购买所需的原材料,还常常废寝忘食地进行实验,反复调试设备。   2006年,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15%。   随着实验成果的积累,美国XsunX公司看中了潘锦功团队的技术,提出了450万美元的收购报价。   潘锦功不愿轻易放弃,但面对实验室资金短缺和设备老旧的困境,他最终决定将技术出售给XsunX公司。   在牧场和医院的应用上,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为许多小型医院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   在2010年,潘锦功成功研发出了光电转化率高达18%的碲化镉太阳能电池。   与传统的太阳能发电技术相比,碲化镉薄膜材料不仅发电效率高,而且成本低。   相比于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碲化镉太阳能电池在理论上甚至能达到32%。   这一成果迅速吸引了美国能源公司和资本的关注。   甚至有人开出了高达1亿美元的价格,愿意购买其技术专利。   然而,潘锦功并没有接受这些报价。   在一次前往成都参加新能源国际论坛的机会中,潘锦功与国内专家学者的交流让他深刻认识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潜力,于是,他决定回国。   然而,美国海关因“技术泄露”问题,阻止了潘锦功带着技术回国。   美国方面认为,他在美国多年利用先进实验设备研发技术,现在却想将成果带走,显然不符合协议规定。   经过一番复杂的谈判,潘锦功最终通过特殊渠道获得了回国的许可,但他只能独自一人离开,带不走团队和技术资料。   2011年,潘锦功回到了中国。   他在成都成立了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并亲自担任总经理,潘锦功希望能够将碲化镉太阳能电池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然而,许多风投公司并不看好这项技术,环保性也存在问题。   就在潘锦功面临公司资金危机和团队解散的巨大压力时,国家拨款1.5亿元人民币帮助潘锦功的团队度过难关,而四川省及成都地方政府也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   潘锦功的团队逐步走出了困境。   潘锦功领导的团队在2017年成功实现了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的量产。   在历时七年的不断攻关后,团队生产出了第一块面积达1.92平方米的发电玻璃,其尺寸远超当时全球最大的发电玻璃。   来自世界各国的订单纷至沓来。   这一技术还能够有效支持周边建筑物的能源需求。   上海中心大厦若使用发电玻璃,不仅能满足自身用电需求,还可为邻近的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提供电力。   假设中国1%的墙体能够转化为发电材料,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参考文献:[1]潘锦功,李睿娴.阅读、探索、跨界、坚持——潘锦功的四个锦囊[J].学与玩,2023(10):2-4        

0 阅读:2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