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总理决定让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可没想到,事成之后,张樾丞还留了手绝活,给国印做了一个“留边”,保证制作过程中的所有工匠都拿不到印样。 张樾丞是雕刻开国大印的不二人选,不过在他接下这个重担后,他在大印的设计上也有自己的打算。 开国大印必定要设计的大气、精致,当别人看到的时候必须要感到震撼才行,其次这个大印必须是世间独一份的,而且也必须带有张樾丞的风格。 北京琉璃厂有一家专门雕刻图章和墨盒的刻印店,这家店的创始人就是张樾丞,他在行业内的名声很高,但凡有谁想雕刻印章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 张玉成出生在清朝末年,他家中世代依靠种地为生,收成好的那几年他也曾读过几年私塾,后来随着世道越来越艰难,他也决心要学门手艺。 张樾丞住的村子距离北京琉璃厂有上百里远,他早就听说雕刻是门技术活,如果有了这门手艺,他在社会上就有了立足之地。 于是张樾丞背着父母准备的干粮徒步去北京,他一路上风餐露宿,走了很多天后终于来到了这个富贵迷人眼的京城。 张樾丞跪在大师家门口,他恳请大师收他做徒弟,而大师也终究被他的诚心所打动,于是张樾丞就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生涯。 张樾丞在这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师傅教他没多长时间他就能摸索着自己上手,一年后他就可以雕刻出精美的作品。 四年时间,张樾丞从一个贫穷的农家小孩蜕变成了雕刻能手,他在十八岁那年正式出师,并且还创办了自己的刻印店铺。 张樾丞有一身雕刻的好本事,但他在文学方面的修养却差上许多,为了弥补这点不足,他白天给人雕刻,晚上关起门潜心学习。 在这种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无论是他的雕刻技术还是自身的学识都提高了不少,经他手雕刻出来的印章也有一种独特的感觉。 张樾丞的成名作是为梁启超雕刻印章,他店铺的生意也开始热闹起来,不管是清末的皇帝还是民国的军阀,又或者是像张大千这样的艺术家,他们都很喜欢张樾丞雕刻的印章。 名声如此响亮的张樾丞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成了雕刻中国第一大印的专人,这个任务意义重大,张樾丞激动的好几天都没能睡着。 他查找了多天资料后,最终交上去了四种模板,这四种模板用的字体都不相同,但字面的意思却是一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经过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们商量过后,最终决定用宋体雕刻印章,毛主席选定宋体的原因也很简单,能让老百姓们看清上面写的是什么字。 从前的国印上用的都是篆书,目的就是为了表达皇室的威严,虽然这种印章要精致许多,但百姓们却很难看懂上面的意思,如今毛主席选用宋体这也恰恰证明中国的新时代到来了。 自从确定好印章的样式后,张樾丞的工作就更加忙碌了起来,这时候他已经年近七十,脑子的灵活性和身体都大不如前,但在刻印这件事上,他却精神的很。 他刻印的时候他的儿子就在一旁辅助,张樾丞有心把这门手艺传给儿子,百年之后张家的刻印技术也是一门不可多得的艺术。 张樾丞刻印的速度很快,不到一星期的时间他就把印章刻好了,而印章的四角也高出一点,这样做的是为了在正式使用那天磨平,也意味着大印正式启封,同时也是为了防止有人私拓图样。 雕刻印章的任务终于完成,张樾丞也松了一口气,不过他心中更多的还是高兴和自豪,国家肯定了他的手艺,这比得到任何奖赏都让他高兴。 张樾丞手中的工作大多都转交在儿子身上,他年纪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也该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 不过在这之后他还雕刻了几枚意义非凡的印章,这些光荣又辉煌的经历张樾丞从未向别人炫耀过。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雕刻中度过,八十岁那年张樾丞离世,他的儿子接过了雕刻工作,这门手艺还会永远的传递下去。
1973年,被特赦后的李仙洲被周恩来亲自接见,临别时,周总理问他:“你有什么要求
【42评论】【2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