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年,21岁王昭君嫁给70岁的匈奴单于。辞别时,昭君一抬头,汉元帝惊呼:“宫中竟有如此娇美女子,我怎么没见过!”2年后,单于病逝,昭君传信想回家。哪料,汉成帝却回复:“入乡随俗,不能回!”
昭君起行北上那天,汉元帝初次看到王昭君就已失神。但为了汉匈世代修好,汉元帝只好哭丧着脸,挥手作别。目送昭君离开后,汉元帝气得脸色苍白,懊悔不已。
回到寝殿,汉元帝找来秀女画册,几番搜寻,终于在一处不起眼的位置,发现了王昭君的画像,
画像上的昭君,与真人简直判若两人。汉元帝恼羞成怒,立即差人调查此事。
几日后,侍从带来消息:“陛下,是毛延寿故意为之!”原来,作画时王昭君因不肯讨好毛延寿,本该把点在眼眸的丹青,落在脸颊上。
加之画册排序,毛延寿有意将王昭君放于不显眼的位置,造成漏选。汉元帝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处决毛延寿。
王昭君从小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里八乡都知秭归县有一才女。
她13岁就选秀入宫,奈何得罪宫廷画师,至此昭君枯守深宫高墙。
夕阳西下,昭君只能孤独抚琴,阳光洒下,昭君坐院落执笔,画里画外流露出内心的落寞。
公元前36年,南匈奴头领呼韩邪单于,策马南下示好,欲表藩臣忠心,汉元帝在甘泉宫外迎接。交谈间,呼韩邪单于表露和亲意愿。汉元帝笑道:“如此甚好!”
等呼韩邪单于返回塞外,汉元帝却犯了难。塞外大漠,苦寒之地。汉元帝并不愿让膝下公主远嫁和亲,朝臣之后也未有适龄女子。
就在汉元帝一筹莫展之时,迟迟得不到召见的王昭君听闻消息,主动提出远嫁塞北。汉元帝大喜,而此时的昭君,已被待召3年有余。
辞别汉元帝后,坐上送亲马车的王昭君,眼中清泪淌出。车驾缓缓北上,内心夹杂着不舍的昭君,唯有抚琴奏忧伤。
行至边陲时,昭君叫停马车。她跳下马车,捧起一方故土放于绣巾中。昭君抬头南望,似乎想要记住些什么。
寒暑更替间,昭君到达塞外。此时呼韩邪单于,早已等候大帐外。
然而,王昭君的内心是崩溃的。没想到,远嫁的丈夫,竟然已70多岁,命运又一次捉弄了她。
初见昭君的呼韩邪单于,就被她楚楚可人的模样惊呆了。一场载歌载舞后,老单于就急不可耐,抱起昭君进了大帐之中。
老单于为让昭君尽快融入塞外生活,不仅陪她骑马射箭,还专门教她匈奴语言。在老单于的怜爱下,昭君渐渐打开心结,慢慢适应了塞外环境,一年后为老单于生下一个儿子。
由于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昭君开始在塞外尝试耕作,闲暇时就织些绣品,推动了两个民族的文化融合。
可天不遂人愿,这样幸福生活才过2年,老单于因病离世,昭君痛苦不已。
而此时,汉元帝已驾鹤西去,汉成帝继位。昭君思念故土,提出想回家的想法。可是汉成帝却回复:“入乡随俗!不能回!”
汉成帝整日沉迷酒色,疏于勤政。哪有时间去关注一个和亲秀女?
昭君听闻消息,犹如坠入冰窖般寒冷。
她从小接受礼法教育,内心十分排斥匈奴的继婚风俗。老单于死后,他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继承一切,包括父亲的妻妾。
现实的无奈使昭君妥协,好在复株累单于对她依旧疼爱有加,并未嫌弃。婚后生活也算美满,昭君也为他生育了2个女儿。
此后的日子,昭君每时每刻都在思念故土。2年后,她郁郁而终。
一抹嫣红染于朱唇之上,身披红裳行于塞北大漠。和亲让沉鱼落雁的王昭君逐渐凋零,两国安邦需要一弱女子的柔肩承担,实为可悲可叹。
王昭君幸也不幸!幸运的是丈夫的认同和怜惜,不幸的是故土近在咫尺,想回而不敢回!
一个弱女子为了汉匈长治久安,挺身远嫁苦寒之地,堪称巾帼英雄,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