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翰林院进士周福清被派去做知县,他心里不服,竟在巡抚大人面前出言不逊:“皇上算什么东西!”吓得巡抚立马将他赶了出去。 鲁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字辛辣犀利,生活中也是火爆脾气,骂起人来不留情面。他这个性格不光是时事造就,还有家传因素。 鲁迅的爷爷名叫周福清,年轻时周家家境殷实,有良田上万亩,当铺十几间。不愁生计的他,一心想考取功名。 1871年,33岁的周福清进京赶考,获得三甲第十五名的成绩成为进士,被皇帝钦点进入翰林院。 本以为之后会一路飞黄腾达,谁料三年后,周福清竟被派到江西省金溪县做知县。如此大的落差,令他愤懑,再加上上级并非科举出身,周福清心里不平衡,将这种情绪表现在工作中。 一次,周福清拜访江西巡抚李文敏时,激愤之下竟说出:“皇上算什么东西!”李文敏吓得一哆嗦,立马将他赶了出去。 很快,周福清把周围人都得罪个遍,三年任期未到,他就以办事糊涂为由被革去官职。 周福清不服,但依然没有放弃当官的理想,回家后等着捐钱做内阁中书的机会。为此他等待了七年,还变卖了家产,总算是如愿以偿。 可造化弄人,不久老家传来噩耗:周母去世了。按照当时的礼制,周福清要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样一来官路又断了。 此次回老家,周福清失望地发现,由于之前经济富足,家里的年轻人早已没了斗志,就等着坐吃山空。而他自己也已经50多岁,恐怕很难再有作为,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周伯宜身上。 周伯宜那时已是秀才,但后来的几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他又体弱多病,周福清无法强求,内心很是焦虑。 不过令周福清欣喜的是,家族的人因为他在京城做过官,而对他格外尊崇。在职场没能得到的众星捧月的感觉,现在总算体会到。时间一长,他便有些忘乎所以。 一天,当地的五个大户一起来找周福清商量科考录取事宜。当时录取名额只有100来个,报名者高达15000个。 这次主考官殷如璋,和周福清是同榜进士。他们希望托周福清的关系送子孙上榜,五家愿意合出白银10000两。 周福清起初拒绝,但回头思量,干脆搭个顺风车,将儿子也一起送上榜,反正有人出钱。如果成事,皆大欢喜;如果不成,殷如璋应该也不会举报。 于是周福清答应下来,众人合力打探到殷如璋的行程,准备行动。 周福清写了封隐晦的信,里面有两张纸,一张上面写了几个考生的名,另一张写着“凭票发洋银一万元”。 1893年,殷如璋的船到达苏州的阊门码头。到了该出发的时间,周福清却在客栈了踌躇不安,他担心万一出事,自己不好脱身,于是就派家仆阿顺前去。 阿顺并非他的亲信,来到他身边也才几天而已,办事靠不靠谱,周福清并不清楚。周福清万般嘱咐:“事关一万银元,务必小心,一定要亲手交到殷大人手上。” 阿顺靠近船只后,先递上拜帖,但对方没有要见他的意思,他便让守卫把信送了进去。 殷如璋猜到什么情况,不巧的是,副考官周锡恩也在里面,他也只能先将信放到一旁。周锡恩心里也明白,故意赖着不走,一坐就是几个时辰,殷如璋也难受得很。 外面,阿顺更是着急,于是再三请求守卫帮忙通传。可那时守卫已经换班,他们不清楚情况,被纠缠之下便要拔刀赶人。 阿顺见状心里更是着急,直接冲船内喊:“你们当官的胃口真大,一万洋银不是小数,怎么收了连句话都没有。” 殷如璋大惊失色,无奈之下只好自保,将信交给周锡恩,扣压了阿顺,并主动上报。 阿顺到了衙门和盘托出,可知府大人念在同僚旧情,以阿顺精神异常结案,这样也不会牵扯到周福清。 可那天周福清在客栈等待许久不见阿顺回来,后来听到码头一阵骚动,料到事情败露,直接跑路到上海,所以他不知晓事情后来的发展,还以为自己罪责难逃。 他找到一个在苏州府做幕僚的亲戚陈秋舫,希望对方帮忙说情。谁料陈秋舫表面答应,背后却直接将他举报。 原来陈秋舫是周家的女婿,刚结婚时在周家住了一阵子,没有做事。周福清知道后斥责他吃软饭没出息,陈秋舫这才赌气离家求功名。如今送上门的机会,他自然要趁机报复。 周福清被关了8年,再出来时周家败落,他郁结在心,三年后撒手人寰。 鲁迅在文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这世人的真面目。” 周家命运的转折说是因为这场牢狱之灾,其实在于周福清的火爆脾气,和把不住门的嘴。这个果,都是他自己早就种下的因,怪不得他人。 如果他能沉稳些,乐观对待命运的不公,而不是愤恨相对,周家或许不会衰败地这么快。但如果这样,没有品尝过人情世故,也或许不会有鲁迅这样伟大的文学家诞生。
1874年,翰林院进士周福清被派去做知县,他心里不服,竟在巡抚大人面前出言不逊:
趣叭叭呀
2025-04-02 11:16:41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