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间,新疆巴里坤被叛军围困,总兵何琯率四千守军苦守十三年。他们吃树皮、啃皮甲,宁死不降。光绪二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在戈壁滩遇见衣衫褴褛的何琯等人。左帅含泪问:"你们怎么活下来的?"何琯答:"天天盼着大帅来!
左宗棠收复新疆,如此功绩,就是在历史课本上也花了一页篇幅记载,不过要是说收复新疆,那绝不只是左宗棠一人的功劳,许多默默无闻的将士才是收复新疆的真正助力。
就在这些无闻的将士之中,有一人不得不提,他并没有参与收复新疆,可他的功劳却一点不低。
他的名字叫何琯,同治年间作为总兵被派到新疆巴里坤镇守一方,天高皇帝远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好 事,新疆那时贫困,不仅没有一点油水,就连工作也不容易干。
尤其是新疆失守之后,他所镇守的关卡成了众人围攻的香饽饽,他的身后就是中国大地,他的前面就是敌人。
清朝早就不管这个地方了,或者说,清朝不认为有人能够在如此困境下能够继续坚守城池。
这么一搞,巴里坤的补给没有,援兵自然也没有,敌人一波波来打,城池越来越难守。
说起来,何琯就算是带兵撤退也没有一个人会埋怨他,这么一个困境,逃跑绝不算一个令人唾弃的 行为。
可他就是没有跑,他带着数千士兵死死镇守边关,没有粮食他就率领城内民众开垦土地,没有武器 他就省着点用,有时还冒险去捡城外的武器。
就这么守,居然守了整十三年。
这十三年,城池的守兵从数千打到了几百,敌人越打越猛,这城池不大,怎么守军源源不断,怎么打都打不下来。
巴里坤打不下来,想往中原打就更不可能,敌人急眼了,大炮生生架在了巴里坤大门。
一番轰炸,巴里坤的城墙炸开了豁口,敌军疯狂的通过云梯向城里发起冲锋。
守军实在不多,只能来回替换着守住城墙,正大门打的激烈,敌人还派了一队士兵从侧门进攻。
何琯心中绝望,今日无论如何是守不住了,他只有一个信念,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即使绝望,他也不能表现出来,他大吼着让士兵顶上豁口,用生命保护城墙,他也没有闲着,拎起长枪就和冲上来的敌人搏杀。
打了这么久,侧门早就无暇顾及,敌军撞开了城门,刚攻进来,忽然一波穿着士兵服装的人拼了上去。
这群人男女老幼都有,怎么看都不是正规军,何琯心中奇怪,这也绝不可能是派来的援军。
等到送信兵跑来,他才知道,这些士兵是城内的百姓,他们套上了死去军人的服装,用蹩脚的手段 挥舞着武器,打不过正规军却也结结实实的吓唬了他们一跳。
何琯赶紧借势,大喊援军已到,给敌人吓了一跳,打新疆是因为清朝不在乎这块地,打了也就打 了,他们可没心思和清朝正面冲突。
听到援军赶来,守军大受鼓舞,将冲进来的敌军杀了个片甲不留,敌军见势不妙也开始撤退。 此次战役数月之后,左宗棠真的带着部队打到了新疆。
城门外,左宗棠看着城池破败,还以为是个死城,刚要靠近,城墙上忽然钻出几个野人一般的身 影,他仔细辨认,居然是清朝的士兵。
何琯算是重见天日,这城池再也经不起冲击,但凡敌军再来一次,就真的只能与城共存亡。
破败的城池下,何琯行了个礼,左宗棠并不多说,军人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收复新疆,就对得起这个礼!
参考:《巴里坤县志·忠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