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甘祖昌向总政治部提出申请,表示自己要回家种地,理由很简单,就是身体几次负伤,不能因为自己给组织添负担。
甘祖昌出身于江西莲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他们都是大地的孩子,在泥土上劳作、在泥土里扎根,从小就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甘祖昌体味过农民的艰辛,他看到了阶级压迫,目睹了旧中国黑暗的一面,于是下定决心要为人民翻身作主。
1920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到处是硝烟四起的战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甘祖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寄予革命以无比的热望,从此,这个出身寒微的农家子弟,就步入了一条崎岖而崇高的征途。
内战硝烟中,甘祖昌一直都是十分重要角色,他熟知土地环境,善于运筹帷幄,在调度粮草方面有非凡的能力,共产党人对这个"土地将军"给予极高评价,后来的长征路上,他更是尽显身手,屡建奇功。
可是,连年征战也给甘祖昌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他的脑袋在战火中遭受过两次重创,留下了难以根治的后遗症1952年,一场车祸再次加重了他的脑震荡症状,甘祖昌不得不长期卧床疗养。
展望未来,新中国已经成立,祖国正需要大批人才,可是身体每况愈下的甘祖昌,已很难胜任过去的战地工作,于是,当组织对他进行军衔评级时,他居然主动要求降低军衔,因为觉得太高看起来有些不太合适。
组织劝说甘祖昌去疗养院静养,但他拒绝了,这个曾经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内心突然涌起一股力量,他要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祖祖辈辈所在的土地上去。
"我参加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国家已经走上正轨,我年纪也大了,不如回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甘祖昌是这样想的。
经过他三番五次的坚持,组织终于同意了这个请求,于是,甘祖昌卸去戎装,穿上农衣,重新回到了久违的家乡田野。
回到家乡,甘祖昌立刻就投入了当地的农业建设,他发现家乡经过土改,虽然田地已经分给农民,但大家仍然很贫困,于是他带头组织了互助组,并亲自传授农业技术,使家乡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被誉为"农民工作模范"。
为了解决农田缺水的问题,甘祖昌更是利用自己所有的退休工资,与乡亲们一起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库,如今,这座水库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环绕着一片郁郁葱葱的良田。
在交通、工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甘祖昌同样尽心尽力,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富裕、现代化,可以说,他就像一位默默无闻的"开国将领",用自己的双手和心血,在家乡这方小小天地上书写了别样的辉煌。
可是,年华不再,体力每况日下,时常有乡亲看到这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拄着拐杖下地劳作的身影,都很难相信眼前这个农民竟是一位开国少将。
但是,正如他年轻时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一样,这位老将军同样在田垅之间绝不言弃,他视家乡的建设如同自己的前线战场,矢志要为他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这样,甘祖昌一直奋战到生命的终点,临终时,他还嘱咐子女要努力跟党走,扎根在这片家乡热土上,为人民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对这片承载了他一生追求的热土,甘祖昌怀着无限的眷恋和不舍。
时代确实在变迁,可是像甘祖昌这样质朴而高尚的革命品格,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他就是那片热土上永不凋零的一抹丹心,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