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最爱吃的鱼之一,产量世界第一,到中国成了“垃圾鱼”?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 自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它被引入中国,并迅速在各地的水域中繁衍生息。 罗非鱼之所以被称为“垃圾鱼”,是因为它适应力极强。 无论是污染严重的水域,还是水质不佳的池塘,罗非鱼都能在这些地方安然生长。 它在某些地方迅速扩散,尤其是在南方,罗非鱼的泛滥一度引发了人们的不满。 2018年,广州市的罗非鱼数量激增。 大量的罗非鱼把水体染成了黑色。 人们开始普遍认为,这种鱼不仅没有美味的口感,还可能带有污染。 然而,罗非鱼并非无用之物,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养殖,罗非鱼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养殖鱼类之一,并且逐渐进入了国际市场。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罗非鱼已经成为中国四大本土鱼类之外的第五大养殖鱼类。 在一些贫困地区,罗非鱼的养殖为渔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台湾地区就开始了罗非鱼的引进和养殖。 50年代,中国大陆也从泰国和越南等地引进了这一物种。 罗非鱼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并且其品种也在不断改良。 到目前为止,罗非鱼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养殖的水产之一。 通过杂交和品种改良,现如今的罗非鱼在口感和肉质上已经大有改进。 在养殖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罗非鱼的肉质鲜嫩,富含高蛋白,且没有过多的鱼刺。 与其它价格较高的海鱼相比,罗非鱼在性价比上具有明显优势,它也被认为是非常适合儿童和孕妇食用的鱼类。 在日本,罗非鱼常被用于制作生鱼片,许多欧洲国家也将其视为高档海鱼的替代品。 美国《国民健康饮食指南》中,罗非鱼被列为适合各类人群食用的优质鱼类之一。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罗非鱼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优质养殖品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每年生产的罗非鱼量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且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 在广东、福建、海南等地,政府帮助贫困户开发罗非鱼养殖项目。 如今,罗非鱼的养殖已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接近千万吨。 与罗非鱼类似,小龙虾也是入侵物种之一。 小龙虾的真正名字是“克氏原螯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 龙虾属于海洋生物,而小龙虾则生活在淡水环境中,栖息地通常为湖泊、池塘等安静的水域。 它们的体型较小,但却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 小龙虾的迁移能力非常强,可以通过逆水上溯从一个水体迁移到另一个水体。 此外,它们既可以吃浮游生物和昆虫,也能轻松啃食水草和海藻。 这种适应能力让它们成为了外来入侵物种,快速地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其肉质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尤其是甘氨酸。 经过高温烹调,尤其是将带壳的小龙虾烤制或煮熟,肉质更加鲜嫩。 瑞典人早在16世纪便开始将小龙虾视作美味佳肴。 甚至在20世纪初,由于过度捕捞,瑞典的小龙虾一度面临灭绝威胁。 瑞典政府采取了放养措施,并设立了专门的捕捞季节。 这种“瑞典小龙虾节”逐渐演变为瑞典的传统庆祝活动。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也是小龙虾的另一个重要发源地。 早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之前,美洲原住民便开始将小龙虾作为食物。 现今,路易斯安那州已成为小龙虾的重要产区,并且每年举办盛大的“小龙虾节”。 美国小龙虾的风味与瑞典略有不同,通常会加入香料和辣椒。 在上世纪30年代,第一批小龙虾作为外来物种进入中国,并迅速在长江流域扩展。 最初,小龙虾并未被视为食材,而是作为水产养殖中的饲料。 然而,1993年江苏盱眙一家调料店推出“十三香小龙虾”后,便掀起了全国范围的食用小龙虾热潮。 小龙虾迅速变成了街头巷尾的美味佳肴。 尤其是在夏季,吃小龙虾已成为一种时尚。 尽管中国的小龙虾养殖起步较晚,但迅速的技术进步和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 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随着“稻虾连作”模式的推广,小龙虾成功地与水稻种植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局面。 2019年,中国小龙虾养殖总产量已突破200万吨。 参考文献:[1]蒋利进,衣萌萌,可小丽,曹建萌,刘志刚,王章,谭泽加,卢迈新,王淼.碱度对尼罗罗非鱼肝脏免疫、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的影响[J].淡水渔业,2025,55(1):49-59
日本人最爱吃的鱼之一,产量世界第一,到中国成了“垃圾鱼”? 罗非鱼原产于非洲。
陌上伊人笑
2025-04-02 15:06:4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