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被判斩首。临刑前,他小声和刽子手说:“一会儿你先砍我,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全都给你。”侩子手应诺,手起刀落间,两个纸团滚出。谁知,当刽子手拆开一看,瞬间面色大变。 只见掉落的纸团中,写的两个大字“好”“疼”。刽子手面色大变,很是无语。他心想:这人是谁啊?在刑场还要耍俺,也太狂了吧? 的确,金圣叹不愧是金圣叹,是最狂的文人。他就连刑场被杀头,都能自导自演成一出啼笑皆非的闹剧。 1608年,金圣叹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因为他后来的成就,而他又出生在三月初三。于是杨保同在《金圣叹轶事》就说,他是文曲星下凡。 这话也没有说错,金圣叹少时便展露出超常的悟性和感受力,尤其是在文学方面。 少时,上私塾学习,别人的同学跟着老师学之乎者也,他偷偷看课外书《西厢记》《水浒传》等等。 不过,这也是因为他的家庭状况相对富裕,父母也不太严格要求他,所以金圣叹有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金圣叹曾因《西厢记》中的“他不偢人待怎生”,而沉思四五日,感慨张生一腔深情,得不到莺莺回应时的无奈和感伤。 后来,金圣叹更是小小年纪,创作出了很深沉的诗:“营营共营营,情性易为工。……不觉闲风月,居然头白翁。” 如此少年天才,人们得知后交口称赞。大家纷纷对着金圣叹的父母,建议道:“他应该去参加童生考试,准得头名。” 金圣叹的父母听得久了,也渐渐心动。终于有一天跟金圣叹:“儿啊,要不你也参加科举考试,试试看!” 金圣叹很孝顺,听了父母的话,去参加考试。可他天生反骨,在考场上,开始变着花样答题,没有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规规矩矩答题。 第一次参加考试,题目为《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 可金圣叹别出心裁,他画了一幅画涂鸦了事。考官一看,太敷衍了,直接给他零分。于是他落榜了。 第二次参加考试,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本意是,人到四十岁就应该不为外物所动。 可金圣叹做了一首打油诗:“空山幽谷有黄金万两,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与否?夫子答曰:动动动。”这里写了39个“动”字。 巡考官不明所以,咨询他原因,金圣叹双臂抱肩,无辜道:“此处我回复了三十九个动字。正暗合四十不动,四十不惑之意。”巡考官大怒,觉得他藐视考场,干脆轰他出去。 第三次参加考试,题目为《西子》,写一篇文章。这次金圣叹奋笔疾书,巡考官有点欣慰过去围观。谁知,一看,他差点气晕。 只见考卷上写着:“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西子来矣否?” 这次巡考官不由分说,推金圣叹出考场,还把他列入了黑名单。 金圣叹无所谓,反正他很反感此时的科举制度,大家写的都是模板化,他压根看不上。可连续三年落榜,乡亲们总是对着父母指指点点。 大家总说:“少时了了,大未必佳。”父母无奈的眼光,令金圣叹重整旗鼓,第四次踏入了考场。 这次的他,先是改名金人瑞。而后,他认真答题,正常发挥,等放榜时,果然高居榜首。 父母得知后很欣慰,乡亲们也很开心,于是,科举考试之事总算告一段落。 1660年,金圣叹的家长,苏州吴县新来了一任县令任维初,此人为人贪婪。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为官暴戾,催逼钱粮,竟有乡亲被杖死,惹得民怨沸腾。 金圣叹得知后,颇为愤怒,他趁着顺治帝哀诏至苏州,官员在一起开追悼会的时候。组织了1000多人,去文庙哭诉,又向苏州府署朱国治请求,罢免县令任维初。 可朱国治和任维初乃一丘之貉,朱国治直接将他们抓捕入狱,而后,向皇帝诬告这些人谋反,皇帝安排钦差下来查访。 不料,朱国治和任维初二人贿赂钦差大臣,后钦差复命,直言学子谋反,不敬先帝。皇帝信以为真,判秋后问斩。 金圣叹在狱中得知结果,无奈一笑,而后,问狱卒要纸笔写遗书。金圣叹写好以后,交给狱卒,狱卒打开一看,不禁感慨:“将死之人,也如此胡闹。” 只见纸上写着:“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滋味,得知,虽死无憾。” 之后,在刑场中,他对着哭泣不已的两个儿子道:“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以诗表达内心苦楚,而又暗和两个儿子的小名莲子、梨儿之意。 说罢,还要戏弄刽子手一通,而后,他从容赴死。他游戏人间,活的洒脱,超然物外,如斯狂士,你怎么看?
1661年,金圣叹被判斩首。临刑前,他小声和刽子手说:“一会儿你先砍我,我耳朵里
寻墨阁本人
2025-04-02 16:12:26
0
阅读: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