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苏东坡邀请佛印和尚喝酒。夜里,苏东坡悄悄安排一名琴娘,服侍佛印和尚就寝。苏东坡道:“服侍的好,老爷替你赎身,不好就要打板子。”不料,等琴娘来到佛印和尚房里,他睡的鼾声叠起。 苏轼,字子瞻,眉山人士,号东坡居士。官至翰林学士。而佛印一介和尚,二人如何成为至交好友呢? 佛印,法名了元,圆寂后,被宋神宗尊称“佛印和尚”,后人流传至今,惯性称之。 他乃饶州人士,俗家姓谢名端卿,表字觉老。少时便是天才,触类旁通,博古通今。 一日,佛印来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苏东坡慕其名,邀他去酒楼吃酒,二人谈古论今,颇为投契,至此,结为好友。 忽有一天,宋神宗因此时天旱,忧心年景不好,百姓受难。故而,他打算去相国寺祈雨。 同时按照佛家典故,征名僧,一同祈雨,祈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时他封苏轼为行礼官主斋,写吁天文疏。 却说,佛印从苏东坡得知此事,他一时兴起,想瞻仰一下宋神宗的容颜。故而,他求东坡带他入内。 如果此时苏东坡拒绝他,这件事就此打住,一切都是原来的模样,可世事难料。 苏东坡觉得并不是什么大事,他道:“这有何难,你在斋坛上当班即可。” 佛印大喜,如果此时他真的去当班,正常儒生服饰,事情也会就别打住。 可佛印少年意气,他竟然去借了僧人的行头,然后跟着苏东坡去了相国寺。 苏东坡忙着布置接待宋神宗的地方,诸事缠身,没顾及上他。等发现他一身僧人服饰,想让他去换了时,宋神宗到了。 苏东坡只能让佛印远远站着,不要上前。等祈雨流程开始,苏东坡口念祈雨文,宋神宗三上香完毕。 下面就轮到侍者端茶,敬给宋神宗。不料,苏东坡一抬头,发现来端茶的人,竟然是佛印。 苏东坡大惊,给佛印使眼色,让他低眉敛目。可佛印之所以端茶过来,就是因为远远地,瞧不清楚宋神宗的圣容。 他压根不理苏东坡,趁着递茶的功夫,认真看了一眼宋神宗,只见陛下果然龙章凤姿,暄仪赫赫,不怒自威。 佛印毕竟是少年,从未得见龙颜,一惊之下,后退了两步。宋神宗本来想着祈雨是否顺利之事,一见他后退,难免看了两眼。 一看之下,发现佛印方容大耳,身材魁梧,却没有剃度,与其他僧人侍者不同。宋神宗难得起了心思,他笑道:“何方人士?入寺几年了?” 佛印赶忙回到:“饶州人士,刚来寺中出家。” 宋神宗又道:“卿通佛家经典不?” 佛印拱手道:“臣于典故,略知一二。”说罢,侃侃而谈。宋神宗大喜,立刻赐他法号“了元”,后安排相国寺主持剃度,又赠了赐紫罗袈裟一件,羊皮度牒一道。 苏东坡心里急得火烧火燎,佛印也懵了。可天子口含天宪,金口玉言,纵使二人道明原委,也无法收回。 故而,佛印只能诚心叩谢,在相国寺出了家。事后,苏东坡和佛印惆怅对望,无可奈何,这件事成了苏东坡的心病。 可佛印接受的很快,他在相国寺的经楼里,研读佛家经典,只觉功名利禄转头空,佛家清静无为,是为大道。 后来,苏东坡因吟诗触怒了时相,被连续贬嫡,等到了宋哲宗元祐年间,才被复召为翰林学士。 恰巧,佛印云游回来,仍在相国寺挂牒。苏东坡就洒扫尘除,再邀佛印喝酒。佛印欣然前来,二人把酒言欢。 席间,苏东坡试探道:“你若还俗,我助你入朝为官。”佛印却表示,身在佛门,四大皆空,多谢美意。 苏东坡还不死心,他安排家中的琴娘,在屏风后唱曲。歌声婉转,曲谱高雅,佛印一听,大赞。 苏东坡一看有门,就让琴娘出来相见。只见佳人身姿窈窕,好似天上女,月中仙。佛印一见,顿时夸琴娘:长的好,身材好,唱的好,意境好。 苏东坡心中暗笑,还说四大皆空,这不也盛赞其美。夜里,佛印去就寝,苏东坡就安排琴娘,入内服侍。服侍的好,就为她赎身,另嫁良人;不好,就要打板子。 琴娘只能应诺,步入佛印和尚房中,谁知,佛印鼾声叠起。琴娘只能坐在床头,推佛印醒来。谁知,左推右推,佛印都睡得正香。 琴娘想到后果,顿时心头害怕,不禁眼泪汪汪,通通落到佛印脸上。佛印以为漏雨,毕竟云游时,也曾幕天席地安睡。他立时惊醒,谁知,床头坐着一俏佳人。 等佛印听完琴娘过来的原委,他笑着表示:不妨事,我写诗与你家老爷,必不罚你。 说罢,佛印写道: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苏东坡一看琴娘递来的诗,心想多年心病,因此诗化解,佛印不愧是真僧。 而后,苏东坡给琴娘三百贯钱,择良人送她出嫁。 至此,苏东坡不再纠结过往,与佛印常常通禅辩道。后来,有人传言,东坡临死悟道,修成正果。 此事有诗为证:东坡不能化佛印,……那得慈航渡爱河!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佛印原本想走仕途,阴差阳错,成为相国寺和尚,却在此中寻得真理。 而苏东坡正如《论语·季氏》所言:“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得佛印屡次启发,苏东坡纵屡遭贬嫡,也有天塌下来当被盖的豪爽与大气。 所以他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才能成为无数失意人,对自己人生打气的金句与力量。
那年,55岁的王安石纳了18岁的彩玉为妾。一日,王安石没什么事,就早早回家。忽然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