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女生太难得!”一26岁女子、拥有北大硕士学历,却月薪5000元在食堂上班,随即被指“浪费教育资源”。但出人意料的是,她的解释收获了许多赞同:“不用过度动脑,这种快乐是在‘大厂’体会不到的!” 根据三联生活周刊3月27日一篇关于北大研究生毕业在食堂做打饭的报道,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故事的主人公“黄妈”北大研究生毕业,当之无愧的才女,她改变了人们的固有认知里,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人就该进高档写字楼,挣高工资,做顶尖行业。但总有人不一样。 她在中央媒体和知名互联网公司都实习过,这些实习经历通常被认为是进入理想工作的重要一步。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她为什么会放弃,选择一份看起来普通的工作呢? “黄妈”的爸妈对女儿的决定也想不通,心里很犯嘀咕。在老两口看来,食堂阿姨这活儿又累又挣不了多少钱,跟女儿读的北大压根儿不搭边。特别是老家那边,北大毕业去当食堂阿姨,感觉有点儿“没面子”。 父母的担忧,其实也反映了社会上一种普遍的想法:觉得学历高的人,就应该找到赚钱多、地位高的好工作。 不过,仔细想想,黄妈的决定并非头脑发热。在大公司实习时,她体验到超乎寻常的压力和激烈的竞争,这让她身心俱疲,感觉非常难受。 相比之下,食堂的工作虽然也很辛苦,但主要是体力上的付出,精神上轻松很多,没那么大的负担。 黄妈对做饭特别有热情,而且很懂健康饮食。她可不是一般的“食堂阿姨”,她是北大餐饮中心重点培养的管理人才。 这说明她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她的目标是成为食堂的负责人,甚至梦想着开一家自己的健康餐厅。 在食堂工作时,黄妈也没放下自己的专业。她特别设置了“低卡健康餐专区”,清楚地标明每道菜的热量,帮助大家吃得更健康。 她还利用管理学知识,大大降低了食堂的食材浪费,以前食材要浪费8%,现在只有3%了。 她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食堂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比如,她分析了菜品销售数据,调整了菜单,减少了浪费,也增加了食堂的收入。 这些都证明了她不是只会纸上谈兵,而是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食堂做出贡献。 黄妈的经历不是孤立现象。这些年,不少高学历的人选择了看似普通的职业,比如在社区帮忙,或者经营小面包店。 黄妈的选择,不是降低标准,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我。她找到了个人爱好和工作的共同点,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出了不普通的成绩。 知识的应用没有限制,能在生活琐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本事。 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思考成功的含义,对那些选择了不同道路的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呢? 也许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闪闪发光,而这种光芒同样值得被看见。每个人的价值体现方式都不一样,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黄妈的选择就是最好的例子,她证明了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用心,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信息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闫安替王楚钦证明:人家不是保送北大哦,是自己凭本事考上的,我下周见面得蛐蛐他!没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