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0岁的阎锡山迎娶14岁的徐兰森,等到洞房花烛夜,阎锡山却对徐兰森说

平南 2025-04-02 22:31:54

1914年,30岁的阎锡山迎娶14岁的徐兰森,等到洞房花烛夜,阎锡山却对徐兰森说:“你嫁进来是为了传宗接代,我和徐竹青才是真爱。”不料,转身阎锡山就把徐竹青忘记得干干净净!

1931年的一个傍晚,山西老宅内传来玻璃碎裂的声音,紧接着是家具翻倒的响动。徐竹青抓起鸡毛掸子摔向阎锡山,却失手打在了窗玻璃上。玻璃碎了一地,阎锡山气愤地掀翻书桌,两人爆发了结婚三十多年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争执。 这场争执的导火索是孩子的称呼问题。徐竹青清楚听到孩子们叫徐兰森"娘",而这违背了当初阎锡山的承诺。当她质问阎锡山为何允许孩子们改口时,阎锡山轻描淡写地回应:"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一个称呼而已,再说她就是他们的娘呀。"这句话彻底击碎了徐竹青的心。 争吵后,徐竹青回到房间哭了一整夜。第二天,她默默收拾行装,搬去太原通顺巷独自居住,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一年的分居生活。无论谁来劝说,她都不再踏入阎家大门一步。 时光倒回1902年,在外躲债的阎锡山得知山西武备学堂招生,立即写信征求妻子徐竹青的意见。徐竹青不仅大力支持丈夫求学,还在阎锡山父亲经商失败、欠下两千多元外债后,留在家中做针线活维持生计,同时精心照料生病的婆母。 徐竹青比阎锡山大六岁,1897年,二十岁的她嫁给了十四岁的阎锡山。虽然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两人却十分契合。年轻的阎锡山非常喜爱这位有文化、温柔的"小姐姐",经常缠着她讲故事。徐竹青也常鼓励丈夫要继续学习、增长见识,对阎锡山的人生观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婚后多年,徐竹青发现自己无法生育,这让她多次以泪洗面。面对妻子的自责,阎锡山总是安慰她:"我们俩生活在一起就特别幸福,有没有孩子一样,我一辈子都爱你敬你。"但阎家父母却急在心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阎锡山作为独子,肩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 在阎家父母和娘家人的一再劝说下,徐竹青终于含泪点头,亲自向阎锡山提议纳妾。1914年,三十一岁的阎锡山迎娶了十四岁的徐兰森。洞房花烛夜,阎锡山毫不掩饰地对新婚小妾宣告:"你是来给我们家传后的,我真正喜欢的是我的妻子徐竹青,以后你生了孩子叫她'娘'、称你为'姨',家中的一切事务都听大太太的安排。" 起初,阎锡山确实遵守了这个承诺。徐兰森接连为阎家生下五子一女,孩子们都称徐竹青为"娘",称生母徐兰森为"姨"。家中大权也由徐竹青掌管,一家人和睦相处,徐竹青的心也渐渐踏实。 谁能想到,1930年的一次远行会彻底改变这一切。阎锡山联合冯玉祥、李宗仁讨蒋失败后逃往大连,徐竹青留在山西照顾年迈双亲,年轻的徐兰森则带着孩子们随阎锡山同行。 1949年春天,太原解放在即,阎锡山匆忙准备逃往台湾。临行前,他对一直陪伴左右的阎慧卿说:"在家安心等我,我去去就回。"然而,这一别竟成永诀。太原解放后,阎慧卿在绥靖公署钟楼下的居室内服毒自尽,并留下一封《阎慧卿致阎锡山的绝命电》:"妹虽女流,死志已决。…………来生再见,愿非虚幻"。她还嘱咐侍卫在她死后将尸体焚毁。 阎慧卿,这位被称为山西第一美人的女子,是阎锡山叔父阎书典的女儿,1910年出生,比阎锡山小27岁。在家中排行第五,因此人们称她为"五妹子"或"五姑娘",而阎锡山则亲昵地唤她"五鲜子"。小时候的阎慧卿就聪明伶俐,12岁时在河边村育英女子学校念了几年书,后在太原教会女子学校继续学习,获得了比当时大多数女性更好的教育。 成年后的阎慧卿曾先后嫁给留日学生曲佩环和梁蜒武,但她最终成为了阎锡山的生活秘书,负责料理他的日常起居。在阎锡山主政山西的数十年里,阎慧卿见证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变革,也陪伴阎锡山渡过无数艰难时刻。 阎锡山常年胃痛,饮食需要特别注意。阎慧卿对此了如指掌,她像变戏法一样每天变着花样为阎锡山准备不同口味的饭菜。为了照顾他的胃病,她常常让厨房做些高粱面擦擦子、莜面窝窝等家乡菜。当阎锡山吃少了,她就讲笑话鼓励他多吃点;吃多了时又会及时夺下碗筷,让士兵端走,严格控制饮食量。正是在她的悉心照料下,阎锡山的胃病才有所好转。 不仅如此,阎慧卿还格外留心阎锡山的睡眠。每当阎锡山入睡时,她会为他掖被捶背,直到阎锡山安然入睡后才悄悄离去。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她成为阎锡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也被许多人认为是"最懂阎锡山的女人"。 在权力场中,阎慧卿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人认为只要讨好了她,就有机会接近阎锡山。在阎锡山繁忙的政务之余,察言观色极有眼力见的五姑娘常常给他讲一些山西民间的风土人情和趣事,逗得这位"山西王"开怀大笑,为他紧张的政治生活增添一丝轻松。 然而,阎锡山的家庭生活并不平静。1931年徐竹青离家后,徐兰森成为了他身边唯一的妻子。但好景不长,徐兰森在48岁时因病去世。失去徐兰森的阎锡山曾派人去请徐竹青回家,希望能与初恋共度余生,却只得到"节哀顺变"四个字的回应。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