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个御膳房的厨娘,专门负责陕西菜的烹调。 这一天,厨娘正准备给慈

史说畅谈呀 2025-04-03 10:29:55

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个御膳房的厨娘,专门负责陕西菜的烹调。 这一天,厨娘正准备给慈禧做腊肉,却在腌渍缸里捞出来一个油纸包。 厨娘打开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原来数日前,竟是此物救了自己一命。 光绪年间平凡的一日,午时方过,宫中景色如画,莺燕直啼,子规处处鸣,余音绕梁,目至过锦窗,枝梢葳蕤,风光旖旎。 厨娘正准备给慈禧太后做一份陕西当地的特色名菜作为晚餐,只因工序复杂而必须提前准备,正要去腌渍缸中捞块上好的腊肉出来蒸。 却一手捞出一团形状奇怪的东西,还被油纸包裹着。 厨娘心里十分好奇,块块有美味的腊肉中怎会混进去了个稀奇物什。 才刚打开一看,厨娘便出了一身冷汗。 厨娘认出来了,这个油纸包里的东西,是一团陕西那里特有的小麦面。 前几日要不是有这个东西,自己早就怕是身首异处了。 故事还得从半个月前说起。 那日是慈禧太后的诞辰,绿水映着青山由风吹起阵阵涟漪,黄鹂鸟歇不了脆生生的声儿,浓雾萦绕着耸立的高山。 慈禧太后兴致正佳,回想起来往日吃过名厨做的陕西岐山臊子面,便唤人去将这道菜添置于寿宴之中。 这臊子面,得陕西人才能做得传神。 陕西人做出来的臊子面,那可是又细又长,慈禧设在宴中,就是为了讨个“长寿”的好彩头。 这可得下一番功夫,要用小麦面和面,然后做出粗细均匀的面条,面条必须又长又有韧性,最好是一根面条就装得下一碗。 御膳房里的人连忙问里面的陕西人,有谁可以做出鲜香味美的臊子面。 其实,御膳房里有两个陕西人,一个是厨娘,另一个,是她的死对头小帮手。 原本宫里的人们,是不允许与外界有任何私下的书信往来的。 可是厨娘家里没钱,丈夫瘟疫去世,孩子先天夭折,而家里只剩一双老人,孤苦伶仃地守着破茅房过清苦日子。 厨娘便偷偷地让宫里太监们给自己家里人带去些银两,好补贴家用。 谁知那日被小帮手看见了,厨娘怕小帮手说厨娘与太监私通。 这事吧,若解释了,便是犯了与外界私下往来的罪名;不解释吧,与太监私通也难逃一死。厨娘心里害怕得紧。 虽然小帮手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仍然每天该干嘛干嘛,但厨娘仍不信任小帮手,索性搞来毒药毒哑了她。 那日慈禧太后点名要做岐山臊子面,这可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厨娘连忙毛遂自荐,热火朝天地做起了臊子面。 和面擀面,泼油炸肉,一气呵成。可谁知,这面条一夹就断。 作为长寿面来说,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厨娘急了,再次按照工序做了一遍,还是会断。 前来监管的太监进来问厨娘:“你这臊子面,可做好了?” 厨娘急得满头大汗,颤抖着。 “公……公公,就快好了,您且放心吧。” “倘若搞砸了,你小命可保不住!” 太监狐假虎威地丢下一句话,便一甩拂尘扬长而去,厨娘怕了,她开始手忙脚乱,打翻油碗,切菜切到手,将面粉抹得到处都是…… 这让她想到,就是面粉的问题。 “咱们这儿有没有陕西的小麦面?快拿些来用!” 厨娘飞快地跑去问自己的同事们,可他们不是陕西人,哪里会有陕西特有的面粉呢。 厨娘自己以前是有的,那是从家里带出来的,那时丈夫还活着,辛辛苦苦种了一些小麦,收好磨成面,自己家只舍得吃野菜叶,面粉都是要卖给有钱人的。 可怜的丈夫心疼自己的妻子吃不好,睡不好,故而偷偷给她带了一袋面粉去。 现如今三年过去了,早该吃完了。 厨娘明知不可能,还是报着侥幸心理将厨房里要好的同事们都问了一遍,结果都是没有。 她瘫软了双腿,向桌子下滑去。 死定了死定了,这次肯定没命了。 厨娘在倒数着自己还能活的最后时光。 “咕咚。” 不知过了多久,擀面杖滑了下来,打破了厨娘的沉思。 她一抬头,看见桌子上赫然出现一袋面粉,量不多,但做一碗面是够了。 厨娘眼里放光,没管三七二十一,快快做出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岐山臊子面,给太监端了上去。 可算是赶上了。 宴会上,慈禧太后对这碗面赞不绝口,还赏赐了不少银两给厨娘。 可后来,厨娘越想越不对劲,这面粉……哪来的呢? 她不敢多想,因为她好像是知道答案的。 直到今日,厨娘看见油纸包里又裹了一坨面粉,她才不得不接受事实,小帮手救了她。 确实,小帮手在危急关头,放下了个人恩怨,救了她。 后来啊,厨娘悄悄将慈禧赏赐的银两分了大半给小帮手,小帮手也悄悄递过纸条给厨娘。 “我从未想过告发。” 虽然她们两个再也没有过多交集。但是这件事情,成为了厨娘一生的心结。

0 阅读:41
史说畅谈呀

史说畅谈呀

雾里看花,历史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