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学家朱民在央视采访中动情地说:“中国制造业产量已占全球30.3%,相当

住顶楼小邹 2025-04-03 10:43:10

近日,经济学家朱民在央视采访中动情地说:“中国制造业产量已占全球30.3%,相当于美、日、德、韩的总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前二十年我们靠价格竞争,后二十年转向科技创新。比如,比亚迪电动车在欧洲售价是国内的两倍,却依然能击败当地品牌,没有对手。” 在如今的欧洲汽车市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来自中国的比亚迪电动车,即便定价远高于其国内市场,甚至高出一倍,其销量却能超越一些欧洲本土品牌。 这并非偶然,它折射出中国制造业这些年来的深刻变迁。 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看到其背后庞大的工业基础。目前中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已占据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意味着中国的工业产出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这四大传统工业强国的总和。 经济学家朱民在谈及此数据时也难掩感慨,这数字背后是中国产业升级之路的缩影。 中国制造走到今天并非一蹴而就,回想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年,那时中国工厂更多是依靠成本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代工角色,生产服装、玩具这类利润微薄的产品。 “中国制造”在当时常常与基础、廉价划上等号,依靠价格在全球市场艰难立足。 然而,最近二十年见证了方向性的转变。中国制造业不再甘于低端加工,开始大规模投入技术研发,寻求价值链上的跃升。 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表现,正是这场技术驱动转型的有力证明。它不再仅仅依赖价格优势,而是凭借核心技术站稳脚跟。 例如,其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因通过了行业内以严苛著称的针刺安全测试,技术实力获得了国际认可。 连一些欧洲媒体也开始转变看法,承认中国电动车在技术应用方面已显现出领先优势,给欧洲老牌车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竞争压力。 这场深刻变革的动力来自哪里? 一方面是生产方式的持续革新。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重镇,工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动化生产线日益普及,机器人承担起越来越多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和精度。 另一方面则是人才的积累。中国每年培养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极为庞大,其规模足以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毕业生总数相提并论。 这支庞大的工程师队伍,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梳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轨迹:从最初生产袜子、衬衫、杂货起步,到后来能够制造手机、家电,再到如今具备设计生产高铁、大飞机以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的能力。 每一步前行都凝聚着经验的沉淀和技术的突破。正是这几十年如一日的踏实积累和持续投入,才奠定了今天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来源:2025-03-31 ·央视新闻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住顶楼小邹

住顶楼小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