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宰相王安石随便找了理由,将大才子苏东坡贬到穷乡僻壤当闲差。 苏东坡十分不服

品古观今吖 2025-04-03 10:52:32

一天,宰相王安石随便找了理由,将大才子苏东坡贬到穷乡僻壤当闲差。 苏东坡十分不服气,觉得王安石公报私仇。 次年秋天,苏东坡在后院看见百花凋零,突然向北遥拜三下,向王安石认错。 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人物,且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两人的关系可以用相爱相杀来概括。 从政治立场来看,苏东坡和王安石是观点对立的政敌。 苏东坡入仕之时,北宋就已经陷入到新旧党争当中。 苏东坡的亲朋好友大多数都是旧党一派,而且苏东坡本人也对新法颇有微词,从政治观念到学术思想都与新党格格不入。 而苏东坡年少成名,自然有些娟狂。 虽然苏东坡和王安石两人政见不和,但是同朝为官,自然免不了和王安石这个宰相打交道。 有一次苏东坡到王安石的府邸去拜见,无意间看见王安石的书桌上面写着半阙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自古文人相轻,苏东坡一看,心里就感觉王安石的诗写得不对。 因为在苏轼的观念里,菊花只会枯萎,怎么会落呢,于是就自作主张在后面题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轼刚刚写完,王安石就从走进房门。 他一眼就看见了苏轼新写的诗,只是对着苏轼微微一笑,没有说什么,苏轼也十分的得意,以为是王安石认可了苏轼的诗。 就在这件事过去后不久,王安石亲自下令将苏轼调任黄州。 苏轼十分的不解,以为是王安石气量狭小,不能容人,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苏轼不得不带着满腔的怨气去黄州赴任。 身为团练副使的苏轼终日无事可做,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 在黄州生活的将近一年之后,重阳节前后,黄州连续刮了好几天的大风。 苏轼无意间走到自家的后花园,看见满地的菊花,不由得大吃一惊,转瞬间就明白过来。 南方的菊花和北方的菊花是不同的,而因为自己见识浅薄乱改了王安石的诗句,明白了王安石的用意,于是立马转身朝北三拜感谢王安石。 从此之后,苏轼十分钦佩王安石,两个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苏轼不久后调回京师,而此时王安石也被宋神宗罢免宰相一职,从汴京来到江宁定居。 此时的王安石可以说是被皇帝和百官厌弃的人,加上痛失爱子,可以说是家破人亡。 有一次苏东坡路过南京,特意去拜访闲居在家的王安石,王安石听说了之后也不拘束,骑着毛驴来到江边迎接苏东坡。 苏东坡一见到王安石就开玩笑地对他说:今天我敢穿着野服来拜会宰相。 王安石也是一个妙人,回应到"礼制岂是为我这种人所设立的"。 在南京拜会王安石的时候,苏东坡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东坡愈发觉得王安石是一个值得深交、了不起的大丈夫。 以至于在后来给王安石的信中,表达出自己想要在江宁买田置业,老于钟山的想法。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和王安石"扁舟来往",常见不难。 王安石也感慨到不知道还要过几百年,才能再有像苏东坡一般都人物了。 王安石和苏东坡两人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是王安石在掌权时,面对苏东坡对新法的质疑,其处理方式也有理有据。 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并不是不择手段的,他从来不网罗罪名陷害政治对手,仅仅是将其贬谪或者外放,苏东坡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苏东坡一生当中最大的危机莫过于"乌台诗案",当时苏东坡被人检举揭发,反对新法。 而当时主持变法的是宋神宗,在讲究皇权至上的年代,苏东坡无疑触动了皇帝的逆鳞。 很快,苏东坡就被逮捕,并且屈打成招,其亲朋好友也对此静若寒蝉,无人敢去营救苏东坡,苏东坡面临着生命危险。 在这样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的恰恰是政敌王安石。 而王安石当时的处境也十分的微妙,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火烧身。 但是王安石却依旧站出来为苏东坡鸣不平,直接上书皇帝"岂有盛世杀才士子乎"。 也正是因为王安石的缘故,才让苏东坡得有保留一条性命,最终逃过一劫。 而苏东坡也被王安石质朴、博学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两人从最迟的相看两厌,到惺惺相惜。

0 阅读:1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