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5日,正在接待外宾的周总理收到了秘书带来的一则消息。当周总理听完后,马上脸色大变,等到结束工作,他竟忍不住失声痛哭了起来......
1968年12月5日,天气虽然寒冷,但中南海怀仁堡内却洋溢着热情友好的气氛,周恩来总理正在那里热情接待一批贵宾外国友人,他身姿笔挺,举止得体,彬彬有礼地同外宾们亲切交谈,气氛一片融洽。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秘书匆匆忙忙走了进来,脚步有些仓惶,他径直来到周总理身边,低声向他汇报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噩耗——北京首都机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空难事故。
当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向稳重冷静的周总理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眼神中流露出浓浓的悲伤和痛惜之色,作为政府最高领导人,他清楚地知道这场空难绝非一件小事,
秘书继续低声汇报,说这次空难中不幸罹难的竟是一位国之重器的核武器科学家——郭永怀先生!这个消息犹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周总理的心坎上。
郭永怀,这位默默无闻却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一直是周总理器重有加的人才,他了解郭先生为国家核武器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如今,这尊华夏民族的重要支柱竟不幸罹难,难怪周总理会如此痛心疾首。
尽管周总理竭力保持着外交家的沉着冷静,但还是难掩内心的万分悲痛,等待在外的是各国宾朋,这让他有些无法启齿,只得硬生生地将眼泪逼了回去,强行摆出笑容继续应酬。
可是一直到结束工作后,这位沉重的噩耗终于再次席卷了他的内心,一向威严刚毅的周总理终于无法自制,伏案失声痛哭起来,悲恸万分,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郭永怀之死对他的打击是何等的沉重啊!
就这样,一向泰然自若的周恩来总理,在那个冰冷的冬夜里,为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献身报国的壮举,痛哭落泪。
郭永怀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矢志报国的杰出科学家,早在上世纪40年代,怀揣报国之梦的他就远渡重洋赴美深造,期间他刻苦攻读,勤恳钻研,终获冯·卡门老师的赏识,被誉为"最聪明的一个学生"。
然而就在归国问题上,他却遭到了重重阻挠,为了能回到祖国的怀抱,郭永怀甚至不惜当众将自己十余年心血付之一炬,带着妻子和年仅5岁的女儿,孤身一人踏上了漫漫归途。
回国后,郭永怀先生就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科技事业中,他参与研制了我国第一代近程地地导弹,为它的试射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大地绽放熠熠生辉之时,郭先生更是夙夜操劳,为确定最佳的引爆方式做出了关键贡献。
最终在1964年10月16日,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中国人民迎来了国防科技发展的伟大时刻,郭永怀虽然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因过度劳累晕倒在现场,但他却以实际行动见证了祖国从此成为真正的核武器大国。
在祖国的导弹、核武器和航天航空事业上,郭永怀先生无疑都是当之无愧的杰出功臣,他不仅是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科学家中唯一一位参与全部三大领域的科学家,更是中国核武器发展进程中一位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
正是他,用生命的代价捍卫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研究资料,使我国在他遇难22天后,成功进行了新一轮热核武器试验,诚然,英雄远逝了,但他的贡献和遗志终将载入史册,永不磨灭。
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科学家,党中央在郭先生牺牲仅20天后就追授他为"烈士",而在201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也将一颗小行星永远命名为"郭永怀星",以此弘扬他毕生追求的科学报国精神。
郭永怀先生短暂的一生可谓辉煌无比,尽管他来不及看到这个曾经被蹂躏的国家初步崛起的景象,但他用鲜血和汗水为之奠基的征程,必将万古长青,回顾这段峥嵘岁月,我们更应铭记他对祖国赤子之心、对科学执着的追求精神,让我们怀着对英烈的无限景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