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老秀才胡传攒了点钱,他找到农民冯金灶说:“我想娶你17岁的女儿冯顺弟做填房…” 冯金灶老婆听后破口大骂:你都49了,我女儿才不会去你家当后妈… 近代年间,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孩子生活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在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村庄,村庄中的村民都过着贫困的生活,但是在这样的是村庄中,有着这样的一个人: 他并不是通过体力来获取生活资源,而是凭借自己的学识开办学堂,帮助困难的人学习知识,通过知识来改变他们的命运。 秀才的学费也是非常的不一般,他所收取的并不是仅限于学费,吃穿住的只要是能用得上,都可以作为学费。 村中的孩子也大多在他的名下读书,识字胡秀才的名声也是名扬周围的村庄。 因此胡秀才的生活在村中也算得上是富足,胡秀才更是连娶两人,相继为胡秀财留下了几个儿女。 胡秀财又是当爹又是当妈,有着学堂的补贴生活在村中也算是说得过去。 村中有户姓冯的人家生活十分贫困,家中育有一女。 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此女名叫冯顺弟,生的也是十分秀气,温文尔雅,非常勤苦,周围乡村的人都夸赞她孝顺,因此冯顺第的名声也是传播的非常远。 十里八乡的年轻小伙也是争先恐后地摆脱媒人准备好自己的聘礼,上门说亲,冯顺弟家门槛都快被远近的媒人踏平了,真可谓是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但是冯顺弟的父母与其他的父母也不一样,他们十分地开明,遵从冯顺弟自己的意见,让冯顺弟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大事,让冯顺弟自己挑选自己如意郎君。 但是时间过去了好长时间,冯顺弟也是没有挑选但何时的人选,这令冯母非常的着急。 看着一个个优秀的小伙在自己的院中进进出出,自己的女儿也没有一个相中的,这也让冯母不由的有些后悔没有掌握主动权,而失去了这么多优秀的机会。 这一天,在学堂中教学的胡秀才拿着包裹走了进来,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这也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胡秀才的大女儿的年龄已经是冯顺弟之上,况且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一个年近50的秀才,正常家庭的父母应该都是不会答应的。 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冯顺弟走出屋子,与父母讲出了自己的想法。 冯顺弟表示,自己同意中门婚事,况且胡秀才博学多才,满腹经纶这样有学问的先生更是少见。 自己因为家境贫寒的原因不能有读书学习文化的机会,她便想争取一个机会,让自己的孩子在以后的日子中能够用脑子中的学问,摆脱这样贫困的生活。 由于女儿的同意,二老即使有着再多的不满也只能将这些不满通通的咽进肚子,承认了这个未来的准女婿。 不日,胡秀才便与冯顺弟完婚,简单的婚礼就见证了他们的婚姻。 在之后的日子中,胡秀才的子女逐渐认可了这位年轻的后妈/ 因为冯顺弟将胡秀才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育,这让胡秀财看在心里,对这位年轻的妻子更是尤为的喜欢,两个人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红火。 他们甚至用多余的钱财补贴冯顺弟的家中父母,冯顺弟的父母逐渐对此也就没了怨言。 终于有一天,冯顺弟和胡秀财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位孩子一出生,胡秀财就为其起了一个在未来非常响亮的名字——“胡适”。 为了孩子的文学发展,胡秀才不但是将自己所学全部交给了自己小儿子胡适,更是将胡适送往上海进行深造,学习文学知识,这也为早年的胡适奠定了非常优秀的文学根基。 在上海,胡适更是不断接触新的事物,他的文学功底早已超越了自己的父亲。 在胡适的一生中,不但是加入了民主主义的杂志《新青年》的编辑中,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运动,更是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校长。 其母亲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了一位中外文明的大文豪。
1890年,老秀才胡传攒了点钱,他找到农民冯金灶说:“我想娶你17岁的女儿冯顺弟
趣叭叭呀
2025-04-03 11:48:00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