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5年科考后,朱元璋把前几名的卷子扔到一边,然后不停地翻,翻到丁显的卷子,朱

小博大史 2025-04-03 13:59:54

1385年科考后,朱元璋把前几名的卷子扔到一边,然后不停地翻,翻到丁显的卷子,朱元璋惊喜道:“钦点状元!”丁显的成绩排在百名之后,足可证明本届学子中,其学识算不上出众,可朱元璋为何一定要钦点他为状元呢? 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其实多有变动,似乎并不像前朝那样严格的按照学子们的成绩来划定名次的,尤其是在朱元璋这里,他对考生的名次划定非常随意,完全看自己的心情。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的第一位状元吴伯宗,也在历史上掀起了不少的波澜,因为此人如果按照学识,并不是一等,只是因为长相姣好,被朱元璋破格提拔为状元郎。 不过这种按照“颜值”划分名次的事情并不是朱元璋时期才有,历朝历代中均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甚至还有因为长相端正,从状元被降到探花的考生,也算是人之常情了。 然而,在朱元璋统治时期,还有比较怪异的被钦点为状元的考生,只是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梦。 公元1385年的科举考试,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早在科举考试举行之前,民间就流传着六字歌谣,“黄练花,花练黄”,暗示了此次科举考试的前三名。 当时的结果为,礼部会试取士四百七十二人。黄子澄居第一,练子宁次之,第三名花纶为浙江解元。 原本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却因为在发榜之前朱元璋做的一个梦被改变了。 这次科举考试是明朝建朝之后的第二次考试,人们都比较重视,朱元璋更是期待状元郎会是哪位考生。 带着这种期待,当天晚上他便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颗巨大的钉子,上面缠绕着两缕闪着金色光亮的细丝,朱元璋醒来之后,直觉告诉他这便是状元托梦。 于是不等侍女伺候他洗漱,朱元璋就来到案卷前,翻起了考生们按照名词整理的考卷,他先从原定的第一名开始看起,黄子澄,似乎和梦境之兆没有关系,又接着翻了几位考生的考卷,都没能得到满意的答案。 但朱元璋不敢在钦点状元一事上放松,便坐下来,一个一个翻看考生的名字,一直翻到一百多名,才看到了丁显的名字。 这个名字似乎和梦中的钉子有一定的关系,至少和其他考生想比,丁显是与梦境中的现象关系最为密切之人了,显字正是日下双丝,于是提拔为状元,这一年丁显28岁。 于是,当天在发榜的时候,原定的一甲状元并非黄子澄,而是名不见经传的丁显,众人惊愕,但有朱元璋的背书,也无人再有争议。 丁显本人自然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从三甲第五名一跃成为了状元郎,授翰林院修撰,自此他更加为明朝效力。 然而朱元璋的欣赏和提拔却没能让丁显的仕途之路走的更加顺畅,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对这个带着梦境滤镜的状元郎期望太高,没过多久,丁显就因为性格过于刚直,在上谏的过程中因为言论过于激烈,被朱元璋所厌弃,最后直接被贬官了。 实际上,丁显非常感念朱元璋的知遇之恩,他决心要为国家效力,为朝廷效力,他身居其职,也担负着责任,上任之后仔细观察朝廷和皇帝的问题,常常给朱元璋提各种建议。 勇于上谏其实是忠臣之举,朱元璋知晓丁显的忠心,又因为觉得丁显是上天降下给大明的人才,朱元璋还加以包容,很长一段时间也以此来宽慰自己。 然而丁显本人的性格还不懂得变通,在劝谏的时候言辞也非常激烈,很多时候不分场合就提出意见,一通狠狠地批判,搞得朱元璋有时候也下不来台。 听取丁显的建议是明君之举,然而官场之道过于深奥,很多时候无论是在用人还是在办事上,朱元璋有自己的考量,丁显却没能看懂朱元璋的用心,甚至还不少给朱元璋使绊子。 如此一来,即便有状元托梦,朱元璋也不厌其烦,趁着一次生气,大加发挥,贬到了边远地区。 谁知道丁显命途多舛,30岁的时候没等到升任就去世了。 消息传回,朱元璋还十分悲痛,对于这个自己钦点的状元,朱元璋本质上还是非常满意的,觉得丁显是天命所授,赐给大明王朝的人才。 只是无奈,丁显却没有太多为官的智慧,他虽然聪慧,博闻强识,却不懂得委婉变通。    

0 阅读:5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