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张之洞路过泸州城,不觉酒瘾发作,便派随从去买酒。可是随从一去不回,张之洞又饥又渴,早已等得不耐烦,等随从拿着坛酒回来后,张之洞大为恼火,怒斥道:“怎么去了这么久?” 随从笑着解释:“大人,您喝,当然要喝好酒,卑职自然不敢怠慢。” 张之洞不耐烦的说:“行了行了,拿来让我尝尝。” 随从把坛子报到张之洞的嘴边,张之洞刚一打开坛口,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原本烦躁不安的张之洞,立刻笑容满面。 随从拿来大碗,正要给他倒上。张之洞推开:“不用,如此好酒,本大人要一饮而尽。” 张之洞咕咚咕咚的连下三口,满意的抿了抿嘴,赞叹道:“此酒质地纯良,入喉细腻,如泉水般鲜活,香气醇厚,好酒,真是好酒!” 张之洞随口问道:“这是从哪里买的酒?” 随从为了表功,滔滔不绝的讲起了自己的买酒经历:“在下跑遍了泸州城的大街小巷,酒坊去了不下十家,可都不尽人意。走到一处弯弯绕绕的巷子口,顿觉香气扑鼻,我循味而去,发现了那家‘温永盛大曲酒’。” 张之洞一听,手下为了给自己买酒,竟费了这么大的周折,当即赐予他十两白银。 张之洞爱好广泛,不仅喜欢喝酒,还是个“猫奴”。 张之洞的卧室里养了10几只猫,只要有空就会亲自投喂,张之洞也不嫌弃猫排出的污秽之物,有时候猫拉尿到了他的书上,张之洞也不生气,而是用手帕将其擦拭。 张之洞经常跟部下们说:“猫是无知的,做错了事,可以不责怪。人若是如此,则不得不罚。”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领导者,即便如此,他也有几分腐儒的孤傲。 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时,梁启超曾前往拜访,希望能与他合作,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 不过,刚上来张之洞就给了梁启超个下马威。 张之洞没有亲自接见梁启超,而是给了写了个上联: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个上联非常傲慢,透露着满满的轻视。 梁启超官职虽然不如张之洞,但也不甘心落人下风,回了个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这股子书生意气,让张之洞欣赏不已,即刻派人请梁启超来府上一叙。 张之洞将梁启超引为知己,经常想考考他。 不久后,张之洞成为湖广总督,权势更盛,梁启超又一次前去拜访,这回张之洞虽然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却又给梁启超出了道难题。 张之洞给出的上联是: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长江、黄河、淮水、济水中长江排名第一;而春夏秋冬四季,夏天排在第二,梁启超在江夏,何人排第一,何人排第二。 出完上联,张之洞得意的笑了,这个问题虽然很难回答,却也难不倒博闻强识的梁启超。 梁启超沉吟片刻从容的吟道:“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梁启超的这番回答,既挫了张之洞的傲气,又未曾喧宾夺主,引人不适,张之洞听完忍不住咂摸,感叹道:“你这个书生,真是天下奇才啊!” 任职湖广总督期间,张之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意识到西方强,东方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方的运力不足。 张之洞多次向朝廷上奏:“铁路为自强第一要端,铁路不成,他端更无论矣。” 在张之洞的主持下,清廷花了7年时间修筑成京汉铁路,后来,张之洞又奉命督办粤汉铁路,这条铁路的背后牵扯到许多国家。 而张之洞虽然最后将其收归国有,却也惹得骂声一片。 不过,张之洞的本心是好的,想尽最大的努力,化解亡国危机。 除了实业外,张之洞还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认为用西方的学问可以填补清廷学术的空缺,而西方的政治理念,可以挽救清廷的颓势。 不过,那时候的清朝已经形如枯木,任凭张之洞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张之洞临死前都在惦念着改革事宜。可载沣的狂妄自大的一句“不怕,有兵在”让张之洞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他将这句话称为“亡国之音”。 在张之洞离世后不久,朽木一般的清朝,也走向了尽头。
1951年,一个15岁新兵擦大炮,埋头看瞄准镜,谁料突然瞅见,敌人阵地上出现一奇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