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四巨头”其实只有两个半是真正的巨头。罗斯福、斯大林二人都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壮大,是真正的巨头。邱吉尔保存了英国的体面,但是英国衰落了,只能算半个巨头。至于常凯申,不说也罢。 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了世界各地的诸多国家。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 在战争初期,罗斯福由于国内政策和孤立主义倾向,未急于直接介入战争。 但随着德国占领法国、英国处于险境,以及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他果断宣战。 在战争中,罗斯福不仅为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还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苏联等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资援助。 与此同时,斯大林作为苏联的领导人,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面对强大的敌人,斯大林成功指挥红军打破了德军的进攻。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苏联红军终于在1945年占领了德国首都柏林,迫使纳粹政权垮台。 斯大林对中国抗日战争也提供了支持。 丘吉尔在二战初期,他便领导英国在敦刻尔克成功撤离了近34万英法联军。 此后,在不列颠空战中,丘吉尔指挥英国抵御了纳粹德国的空袭。 尽管丘吉尔对共产主义持坚决反对立场,但在战争期间,他依然选择与苏联合作。 中国与他们的外交关系是复杂的。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积极寻求与美国建立特殊的外交关系。 尽管国民政府由多个派系组成,但亲美派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九一八”事变后,尽管西方列强在实际行动上较为谨慎,但美国明确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 美国政府通过国联大会的决议表态支持中国,特别是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给予了强烈谴责。 美国初期并未大力介入中国的事务,但他依然通过赫尔国务卿的表态,打击了日本的“亚细亚门罗主义”。 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罗斯福发表的“免疫隔离”演说,明确表态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 虽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仍然强烈,但罗斯福政府逐步开始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 国民政府在这段时间内也逐步明确了外交政策的核心方向。 蒋介石深刻意识到,除了美国外,其他大国在支持中国抗日方面的态度并不坚定。 英国对中国支持有限,而苏联也未能给予实质性的援助。 因此,蒋介石决定将中国的未来寄托在与美国的关系上。 蒋多次会见美国驻华大使,积极敦促美国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并通过外交手段促使美国与中国结盟。 此外,蒋介石还派遣了具有良好影响力的胡适赴美担任大使。 蒋介石在与美国的外交谈判中,一直强调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 蒋介石也多次表态,在战后,只有美国能够领导国际社会实现远东的和平。 蒋介石相信,罗斯福总统具备足够的能力,能够解决远东的问题,并确保中国在战后国际秩序中的地位。 1943年,这是蒋介石与罗斯福总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在此次会议上,双方就战后远东秩序进行了深入讨论,特别是关于台湾的归属问题。 罗斯福在会议期间对蒋介石表现出了极大的友好,他在多次场合主动与蒋介石单独会谈,表示对中国的支持。 蒋介石对此十分感激,他在返回中国时,通过宋美龄向罗斯福表达了对美方支持的感谢。 罗斯福的深切担忧在于,若中国爆发内战,不仅可能危及国民党政权,还可能导致中国向苏联靠拢。 1943年,罗斯福就与副国务卿韦尔斯讨论过中国的政治前景。 罗斯福认为,战后中国可能爆发内战,像西班牙内战那样,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而这种冲突还可能将苏联和西方国家卷入其中。 因此,他早早开始采取行动,力图通过外交手段促使国共两党达成一定的妥协。 他在开罗会议期间,公开表示希望蒋介石能够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一个联合政府。 这一提议虽未得到蒋介石的完全支持。 1944年,罗斯福派遣副总统华莱士前往中国,试图通过与蒋介石的直接对话。 然而,后来在杜鲁门政府与国会、国务院与军方之间的权力博弈中,是否无条件支持蒋介石成为了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 与此同时,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与斯大林就战后世界的格局达成了协议。 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为了确保苏联的支持,不得不在中国的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特别是在满洲和外蒙古的控制问题上。 蒋介石不敢直接违背美国的意愿。 他接受了这一协议,并通过后来的谈判,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确认了苏联对满洲和外蒙古的控制权。 在罗斯福去世后,美国与苏联的合作关系并未持续,反而演变成了冷战的对抗。 随着中国的内战爆发,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参考文献:[1]魏晓斌.舆论战的奇葩——二战中盟军“四巨头”的广播演说[J].国防科技,2007,28(3):94-96
美国能熬死苏联,同样就能熬死中国?李显龙的一番话说到点上了,他认为如果美国想用同
【12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