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浙江最应该合并的两座城市,为什么是宁波和舟山?为什么宁波和舟山是浙江最该合并的两座城市?这两座城市凑在一起,到底有啥魔力? 在全球港口的竞争中,有一座中国港口以惊人的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一,然而它的名字却格外特别——"宁波舟山港"。这个由两座城市共同命名的港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宁波与舟山其实是一对有着千年渊源的"海上伴侣"。舟山群岛作为中国第一大群岛,大小岛屿多达2085个,占全国海岛总数的五分之一。而宁波则是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的富庶之地,土地肥沃,自古就是粮仓。 唐朝时期,当时的明州(今宁波)就已经管辖着舟山群岛。公元738年,明州曾短暂在舟山群岛设立翁山县,这是舟山群岛行政建制的最早开端。虽然由于开发程度低、反唐势力盘踞等原因,翁山县仅存在了33年就被废除,但宁波管辖舟山的格局已经形成。 宋朝商业繁荣带动了明州港口的发展,"樯橹接天,藩舶如云"的景象使明州与广州、泉州并列为宋朝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在这个背景下,1073年,宋朝在翁山县旧址重建昌国县,这是舟山群岛的第二次建制。 然而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舟山群岛的行政建制再次被废除,隶属于宁波府定海县。直到清朝1684年,考虑到国防需要,舟山群岛才第三次设立行政建制——定海县。为避免重名,原宁波府的定海县改名为镇海县。 历史的大转折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1840年,英国远征军占领了舟山群岛。战后,定海被升级为"定海直隶厅",直接由浙江省管辖,与府平级。这标志着舟山首次在行政上脱离宁波管辖,结束了长达千年的隶属关系。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宁波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开埠的宁波与舟山成为中西贸易的重要枢纽,宁波商人还远赴上海,形成了著名的"宁波商帮"。当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宁波时,部分宁波居民逃往舟山避难,两地人口交流进一步增强。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改革废除了府制,但宁波与舟山的命运仍然紧密相连。随着人口增长,定海县还析置为定海、滃州两县,这是舟山群岛首次突破单一县份建制。 站在舟山跨海大桥上眺望,一条宏伟的公路横跨大海,连接着浙江本土与舟山群岛。这座2009年通车的大桥结束了舟山与大陆不通公路的历史,也为两座城市的未来融合开启了全新篇章。 如果将时间拨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与舟山的命运曾经历过三次分分合合。1949年11月,宁波专区成立,辖鄞县和定海县等七个县,大致恢复了古代宁波府"大陆+群岛"的版图。但当时舟山群岛尚未解放,直到1950年才完全归入新中国版图。 由于国防需求和渔业发展考量,1953年,浙江省从定海县析置出普陀、岱山两县,设立舟山专区,还从江苏省划来嵊泗县,形成了一个拥有四个县的专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宁波舟山的第一次"分家"。 然而仅仅五年后,1958年,舟山专区的四个县又合并成立了舟山县,重新隶属于宁波专区。这次"合家"并不长久,1962年,舟山县被撤销,恢复了舟山专区,两地再次"分家"。 这种行政关系的反复调整,反映了两地在地理上的紧密关联与经济上的互补性。舟山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渔业资源,但缺乏经济腹地;宁波则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深厚的工业基础,却缺少舟山那样的深水良港。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1983年宁波地区与宁波市合并为新的宁波市,成为全国第一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还是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拥有副省级城市的经济管理权限。1987年,舟山地区也改制为舟山市,两地"分家"格局最终确立。 在各自发展中,宁波凭借开放优势和工业基础,GDP迅速增长,2021年排名全国第12位;而舟山则凭借港口和渔业优势,在浙江省内也有不俗表现。但分立也带来了发展瓶颈:港口区域分割、"两港两检"等问题制约了整体效益。 2006年,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发生了——宁波港与舟山港合并重组,"宁波舟山港"应运而生。这次港口合并为更深层次的城市融合奠定了基础。2020年,两地实施户籍一体化,宁波视舟山户籍为宁波户籍,成为全国首例。同年,连接两地的"甬舟铁路"也正式开工,预计6年后建成,将结束舟山不通铁路的历史。 如今,随着浙江省提出"杭甬双城记"战略和"沪甬舟跨海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地融合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宁波需要舟山的深水港资源来提升国际海洋枢纽地位,舟山则需要宁波的经济腹地和产业支撑来破解发展瓶颈。 从行政区划角度看,宁波约950万人口加上舟山110多万人口,合并后可跻身千万人口城市行列;从经济总量看,合并后有望超越天津、南京,甚至争夺全国8强。这种"1+1≥2"的效应,正是两市合并呼声不断的重要原因。
1+12:浙江最应该合并的两座城市,为什么是宁波和舟山?为什么宁波和舟山是浙江最
熹然说历史
2025-04-03 23:21:2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