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尽管对我国的研究要晚于欧洲,一旦它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便从学术界体现出来,对

太金趣事 2025-04-04 05:54:27

美国尽管对我国的研究要晚于欧洲,一旦它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便从学术界体现出来,对中国的研究形成在1920年末,但当时的中国仅仅是放在世界关系方面的影响,例如1925年成立的太平洋关系学会,以及远东委员会。当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一直到1928年12月1日,在纽约哈佛俱乐部,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在由洛氏基金会资助下,成立了美国首届促进中国学会议。出席的有美国东方学会会长,汉学家Arthur Hummel,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等一批,法国汉学家Paul Pelliot。 会议决定在ACLS下促进中国学常设委员会,编辑一部世界汉学家名单,设立培养青年汉学家奖学金,并定期召开远东学为主的讨论会。 直到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才正式蓬勃兴起,此时将近超过10所大学,都建立了研究中国为中心的远东学图书馆。这十几家高等院校始终有三门以上的教授远东课程的全职教师,这些人都受到过基金会的资助。 这些大学包括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斯坦福、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等,后来西海岸几所大学也加入来了。哥伦比亚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东亚研究所。 但是美国各个大学并不是一哄而上,研究内容雷同,而是有针对性的分门别类开设。每所院校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有的专门研究中国历史,还有的是专门研究中国的哲学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还专门是以中国特定地区,比如以华北或者东北为专题。很显然,这是着重研究当时的中国国内东北战场和华北战场的政治影响分不开的,这说明这些大学的研究内容,都是以美国政府是关注的内容。体现出这些资金资助的要求,可以说包括洛氐基金提供的资金本身就是美国政府的意向。 其实,还有大学专门针对中国历史研究,但主要是明朝以后的情况,另外还专门开设研究中国的文言文,比如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则重视白话和口语。他们专门针对美国人学习中文,以成人扫盲为目的的教学实验。 当时在1936年时耶鲁大学的东方学系已经有了最完善的中文印刷所。而芝加哥大学则是把中国历史与中国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文言文和白话文都能够掌握,常常引用中国的经典著作,比如论语,孟子等等。 在当时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举办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暑期讲习班,长达10多年,以帮助美国大学文科教师和研究生来熟悉中国的文化,并尽可能的吸引和培养这方面的师资力量。 美国汉语专家们对中国近代人的研究编写出《清代名人传列》。翻译了胡适的《中国思想史》。另外还有冯友兰与卜德写的《中国哲学史》。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还是习惯于在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写的书,而这个时间正好胡适在美国当大使期间。所以不难想象胡适在短短几年里获得了美国20多个博士学位,他忘记了老蒋派他当大使目的是为争取美元资助。以至于宋子文讥讽他,呆在美国对国家毫无意义。 有意思的是美国这些汉学家们对中国的历史太不了解了。他们用自己的美国历史的思维来看待中国。比如他们曾企图编辑一部中国历史全书。在1939年到1947年间用了18.7万美元,准备计划翻译,汉、秦、辽、金、清史,当他们真正开始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任务是无法完成的,最后仅完成了一部辽史。

0 阅读:46
太金趣事

太金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