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有啥味,身体就有啥病!
1,口苦——肝胆湿热:
表现:胁肋胀痛,或有痞块,腹胀,纳少呕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 口臭——脾胃郁热:
由于湿热邪气郁结于脾胃,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食物长时间堆积在胃腑,引起口臭。
症状;大便干燥,口渴,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用药:清胃黄连丸加减;
3,口中酸腐——多见于伤食证;
表现: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或有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
舌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小儿指纹滞。
方剂;保和丸加减。
4, 口黏——湿困脾胃;
症状;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黏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5, 口咸——肾阴不足;
《医学正传·口病》:“肾热则口咸。”
《张氏医通》:“口咸,肾液上乘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乌鲗骨。”
《奇效良方·口舌门》:“五脏之气偏,由是诸疾生焉。且咸则为寒。”
由此可见口咸亦有肾虚寒与肾实热之分,二者均为肾液上泛所致。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