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神童张炘炀,3岁识千字,7岁熟读四书五经,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16岁读

熹然说历史 2025-04-04 12:21:30

东北神童张炘炀,3岁识千字,7岁熟读四书五经,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16岁读博,但在十几年前,他竟然逼迫父母在北京给他买房! 2011年春,在北京工业大学的一间宿舍里,年仅13岁的张炘炀坐在书桌前,眉头紧锁。他刚刚结束了一场与父母的通话,电话那头的气氛异常凝重。 "不给我在北京买套房子,我就不读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让电话那头的父母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谁能想到,这个让全国瞩目的"天才少年",会在研究生即将毕业的关键时刻,提出如此令人震惊的要求?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的张炘炀,年龄还不足14岁。 时间倒回十年后的今天,28岁的张炘炀已不再是那个光环加身的"神童"。在上海一间普通的出租屋里,他过着与曾经天差地别的生活:白米饭配咸菜,一顿饭的成本还不及一杯奶茶的价格;每三个月向父母要一万块钱作为生活费,被外界贴上了"啃老族"的标签。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但我活得很真实。"面对外界的质疑,张炘炀如是说。 这一切,与他曾经的"天才人生"形成了鲜明对比。两岁时,张炘炀就能认识上千个汉字;六岁完成小学全部课程,仅用了两年时间;九岁跳级至高中,一年内完成高中三年的全部课程;十岁那年,他以505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媒体争相报道这位"神童"的故事。镜头前的张炘炀显得那么与众不同:稚嫩的脸庞上透着超出年龄的成熟,回答问题时的条理清晰让在场的记者都为之惊叹。 十三岁,他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十六岁,被北航数学专业录取,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生。这一串串光环加身,让张炘炀成为无数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一个时代教育成功的象征。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备受瞩目的天才少年,在研究生即将毕业的关键时刻,却以"不毕业"为要挟,逼迫家境并不富裕的父母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为他购买房产。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那个意气风发的神童,为何会变成今天"啃老"的普通年轻人?那些光环之下,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挣扎与苦痛? 要理解张炘炀的故事,必须先认识他的父亲张会祥——这个在儿子身上寄托了全部梦想的父亲。 张会祥是个令人惋惜的知识分子。家境贫寒,高中毕业后无力支付大学学费,他只能放弃深造,独自外出打工。这段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若有一天他有了孩子,决不让孩子重蹈他的覆辙。 命运似乎给了张会祥一个弥补遗憾的机会。当两岁的张炘炀展现出过人的记忆力,能认识上千个汉字时,张会祥看到了希望。从那一刻起,他放弃工作,全职在家对儿子进行"早教"。 邻居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幕:张会祥手持一根棍子,张炘炀则边走边写。这根棍子,成了父子形影不离的第三个伙伴。家中没有电视,过年过节不接待客人,走路都要放轻脚步以免打扰孩子学习。为了儿子,这个家庭几乎与外界隔绝。 "太以孩子为中心了,我们都失去自我了!"张会祥的妻子曾这样抱怨。但在张会祥眼中,这是一种乐趣,他坚信自己在为儿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 这种近乎疯狂的教育方式,确实在短期内收获了惊人的效果——张炘炀以火箭般的速度完成学业。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当13岁的张炘炀成为北工大最年轻的研究生,媒体的聚光灯让他滋生出优越感。他开始觉得自己是"人上人",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傲气十足。同学们因为年龄差距不愿与他交往,他也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 社交孤立带来的苦闷让张炘炀沉迷于电脑游戏,他每天玩到深夜,荒废了学业。早年超前学习导致的根基不稳,加上自暴自弃的态度,让他甚至连毕业论文都交不出来。 直到研究生最后一年,张炘炀才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恶补落下的课程,勉强毕业。但在毕业前夕,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一次与同学的聊天中,张炘炀抱怨北京房价高昂,自己买不起房。同学冷笑一声:"买不起北京的房子?那就滚回你老家去!"这句话如同一把尖刀,刺痛了他敏感的神经。 从小到大,张炘炀几乎没向父母要过什么,只是安静读书。如今他做到了父亲期望的一切,一套房子的要求过分吗?带着这种想法,他向父母提出了那个震惊的要求。 父母权衡再三,最终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谎称是买的。有了"自己的房子",张炘炀安心继续读书,最终在2011年被北航录取为博士生。 如今,当年那个挺立在父亲棍棒下的"神童",选择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经历了从"开挂"到"佛系"的转变,从被父母规划的人生到自主选择的自由。那些曾经的光环与荣耀,在他看来,不过是父母炫耀的资本。

0 阅读:46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