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郑成功得知儿子郑经跟乳母生下孙子郑克臧后,当场直喷鲜血,怒吼道:发妻董氏、乳母陈氏和儿子郑经,全部都给杀干净!堂兄郑泰不忍,跪在地上劝郑成功,但是郑成功心意已决,便让堂兄郑泰代自己执行。 郑成功这个人,提起他,大家伙儿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儿肯定是“民族英雄”。他生在1624年,日本平户川内浦的一个小渔村,爹是明朝福建的大佬郑芝龙,娘是日本人田川氏。小时候,他跟着娘在日本待到七岁,才被叔叔郑芝虎带回福建南安。那时候的他就聪明得不行,八岁能背四书五经,字写得跟印刷似的,十岁就能自己写文章,十五岁考上秀才,二十一岁跑去南京国子监读书,眼界越来越开阔。后来明朝灭亡,他爹郑芝龙投降清朝,他却不干,带着人马死扛南明旗帜。隆武帝感动得不得了,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从此有了“国姓爷”这响当当的名号。 1661年,郑成功干了件大事儿,带着几万水师,浩浩荡荡杀向台湾,把占了那儿38年的荷兰殖民者赶跑了。他上岛后也没闲着,设机构、修城墙、开农田,把台湾收拾得井井有条。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年他就病倒了,39岁就走了。谁能想到,就在他去世前几个月,还碰上了那么一档子糟心事儿。 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接到部下密报,说他大儿子郑经跟四弟的乳母陈氏搞在一起,还生了个儿子,叫郑克臧。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炸毛,更别提郑成功这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了。他当时正在军帐里跟将领们商量事儿,听到这消息,气得当场吐血,手一挥就下了死命令,要把发妻董氏、乳母陈氏和郑经全杀了,家法得正。他的堂兄郑泰听说后急了,赶紧跑来跪下劝,说啥也不忍心看这血流成河。可郑成功主意已定,根本不听,让郑泰亲自去办这事儿。 郑泰没法子,跟部将洪旭合计着先拖一拖,找了个军务忙的借口,迟迟没动手。郑成功见没人执行,火气更大,连发好几道命令催。可惜他身体已经扛不住了,没多久就病死了,这场家法风波也就不了了之。郑经算是捡了条命,但这家伙压根儿没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郑成功一死,他立刻带着旧部投降清朝,还亲自带船队打回台湾,把弟弟关起来,自己占了老爹的基业。后来他把陈氏扶正,大摆宴席,整天吃喝玩乐,搞得乌烟瘴气。 结果呢,1683年,清军趁机南下,水师铺天盖地杀过来,郑经连个像样的抵抗都没组织起来,眼睁睁看着台湾丢了。他自己落得个凄惨下场,衣服破破烂烂,身边就剩几个随从,被清军押走的时候,哪还有半点郑家当年的威风。郑经这人,真是不争气,不光毁了老爹一辈子的心血,还把家族名声搞得臭不可闻。想想他爹郑成功,生前多硬气,死后却摊上这么个儿子,真是让人叹气。 郑成功为啥这么生气,其实不难理解。他这人最看重家族荣誉和道德底线,儿子跟乳母搞乱七八糟的事儿,生下私生子,这不光是家丑,传出去还让外人看笑话。他打了一辈子仗,收复台湾是为了民族大义,结果自家后院起了这么大的火,谁受得了?再说,他性格本来就果断严厉,对待敌人从不手软,对家里人犯错也一样不留情。这回他下令杀发妻董氏,可能觉得她没管好家;杀陈氏,是因为她勾搭儿子;杀郑经,那就更不用说了,罪魁祸首嘛。 不过这事儿也有争议,有人觉得郑成功反应太过了,毕竟杀人不是小事,况且还是自己的亲儿子和老婆。郑泰劝他,可能也是觉得这处罚太狠,怕家破人亡。可从郑成功的角度看,他或许觉得不这么干,就压不住这丑闻,也保不住家族的名声。他这辈子都在跟清军、跟荷兰人死磕,好不容易在台湾站稳脚跟,却发现家里出了这种败类,换谁谁不气炸肺? 郑经的行为就更没法洗白了。他爹尸骨未寒,他就忙着投降清朝,还打自家地盘,这不光是道德问题,简直是背叛。他后来混得那么惨,也算自找的。反过来看郑成功,他收复台湾的功绩是实打实的,后人提起他,还是满满的敬意。台湾岛上他的雕像现在还立着,面向大海,像是在守护这片他用命换来的土地。
1662年,郑成功得知儿子郑经跟乳母生下孙子郑克臧后,当场直喷鲜血,怒吼道:发妻
混沌于浮云
2025-04-04 20:15:09
0
阅读:688